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一枝一叶总关情——荆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扶贫干部马一军驻村帮扶故事

发布时间:2019-09-12    来源:    字体大小:A-   A+

    

荆楚扶贫网消息:"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一名自然资源人,我深深懂得土地与农民、大地与母亲的一片真情。

2018年4月26日,组织安排我到公安县孟家溪镇南港村驻村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刚刚驻村的那些天,我为不懂得扶贫政策、不熟悉地理环境而着急,每天利用早晨跑步、晚上散步的时间围着村子来回转,观察村容村貌、了解乡风民俗,主动与贫困户对接、与那些朴实的乡亲拉家常。走一走、听一听才知道,这里的贫困户大多因病、因残致贫,非贫困户也因种养殖植结构单一、技术落后而收入不高。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块贫瘠的土地怎么会没有肥沃土壤?全村296名贫困人员生活怎么还那么难?……带着这些问题和忧虑,我深入走访每一位贫困户,用真心真情关爱他们,用真实行动帮助他们走上脱贫道路。

41岁的贫困户李利国,因小时候生病导致耳聋耳鸣、脑子不太灵光,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肯吃苦、懂道理,孝敬父母、乐善好施。前几年,父亲过世和前妻远走他乡、再嫁他人,再加上身体上的残疾,使李利国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一度萎靡不振、不思进取。每当看到60多岁的老母亲没日没夜为家里操劳,每当看到儿子期待的眼神,他总是在心理默默流泪。当我和结对帮扶干部到李利国家中走访慰问时,我们根据他的家庭实际情况为他量身制定了脱贫规划,并耐心地劝导鼓励他,告诉他县里为了帮助他脱贫出台了多项精准帮扶政策,只要肯干,一定能活出个好样儿来。听了我们的一席话,这个五尺男儿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李利国找邻居要回了原先抛荒的5亩多责任田,建起了一个能养200多只土鸡的鸡舍,还买了5头小猪饲养。为了减轻母亲的劳动强度,他主动承担起地里的全部农活,还主动向邻居"养鸡大王"钟华讨教养鸡技术,科学种田。

为进一步扩大规模,2018年4月,李利国准备购买18亩虾池的虾苗,可还缺3万多元钱。我带着驻村工作队以及帮扶干部一起,联系了多家银行,终于帮助他申请到了4万元小额无息贷款。扩大国模后,李利国在虾池旁搭了个小棚子,每天都住在棚子里,夏天天气炎热、蚊虫叮咬,他毫不在意,每天凌晨4点不到就开始捕虾、卖虾,早饭都只能匆匆啃几个馒头;白天要给猪、鸡喂饲料、做防疫、打扫卫生,还要管理10多亩的水稻田,灌溉、治虫……虽然忙得不可开交,可李利国却整天精神抖擞,样样不含糊。生猪出栏,我们主动帮他联系销路;母猪生产,我们积极向贫困户推销猪仔;虾、稻收获的季节,我们又上门为他张罗买卖。当年小龙虾创收近3万元;种优质稻获利1.5万元;养猪获利近2万元;养鸡、鸭80多只获利2000多元;闲暇时节,李利国又主动在村附近打零工增收2000多元补贴家用。

付出总会有回报,驻村工作队的扶持唤醒了李利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也换来了李利国现在的小康生活。2018年,李利国成功脱贫摘帽,2019年年初,李利国被评为公安县"最美脱贫人",受到县级表彰奖励。

今年春节刚过,南港村十组村民万胜军找到扶贫工作队,队长谢俊刚和我接待了他。这个60岁的老人至今还是个"黑户口"。交谈中,他言语不多,思路也不是那么清晰。据万胜军反映,他在两岁左右时父母亲就离开了人世。1983年他入赘到埠河镇杨潭村二组蒋在芹家,后因夫妻不和,先后到广州、南京、太原、株州等地打工,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遗失后也未及时补办,导致目前身份证、户口本一样都没有。如何证明万胜军身份?十组组长王楚兵拿来了10多位村民为万胜军作证并摁有红手印的证明书和一份盖有公安县档案局公章的1979年档案登记复印件。

受驻村工作队安排,我担负起了万胜军身份信息的核查取证工作。三个多月来,先后走访了万胜云、何才位、韦家红、王钦华等十余位同村年龄相近的老人、近百名邻居乡亲。通过调查核实,配合孟家溪派出所逐步形成了《申请书》《孟家溪镇南港村村民万胜军基本情况》《无户籍人员补登户口申报表》等佐证材料及证明人身份资料,陪万胜军到孟家溪派出所作笔录、登记、进行网上比对等。2019年5月16日,按照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要求,我又陪同万胜军到公安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安部门窗口,向工作人员递交了一套完整的户籍登记材料、说明了事情的缘由。窗口人员当即受理,7个工作日内给予了审批回复,1个月后,万胜军终于拿到了期待已久的身份证和户口本。年迈的老人手里紧紧攥着刚拿到手的身份证、户口本,不停地向工作队鞠躬感谢。我们也为万胜军老人感到由衷的高兴!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像阳光雨露滋润着南港村87户296位贫困群众的心,他们中间涌现出了"最美脱贫人"李利国、"水产养殖能手"吴成柱、"养鸡大王"钟明岗等一批脱贫先进典型。乡亲们朴质勤劳、不畏艰辛,一个个向善向上的故事时时激励着我,激励着其他贫困户,带动更多贫困群众立志脱贫、勤劳致富,展现出农村贫困人口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新时期精神风貌。

上一篇:生态鸡“啄”出脱贫路——荆州开发区竺桥村贫困户刘金花脱贫记
下一篇:稻香飘万家 帮扶在当下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