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志刚 通讯员 曹祥庆 肖瑾
图为:凡庄白茶园。
秋高气爽。站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铁山区金海管理区女儿山山顶,眺望四野,只见山峦起伏,茶树碧叶翻滚,绵延无际,淡淡的茶香,随风袭来。“这都是村里的茶场。”刚当上凡庄村支书不久的费伙强指着两座山头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以前那里都是采煤留下的工矿废弃地。
半个世纪以来,煤炭都是凡庄村的主导产业。如今,褪去“黑色”,转型“绿色”,凡庄蝶变重生。
采煤留下满山疮痍
位于凡庄村的七约山,曾因煤矿而名声大噪,探明储量4000万吨,曾是我省三大煤炭基地之一。
1976年,省七约山煤炭矿务局成立。“矿山职工和家属有3万多人,许多村民也在矿山务工。”费伙强回忆,因人口聚集,当地店铺林立,村民生活因矿山日渐富足。
1993年,老井衰竭,新井又遇水患难题,企业亏损严重,所有矿井被关停。此时,民营小煤矿如雨后春笋般在矿区涌现。
费伙强是金海最早开采煤矿的人之一,他与同村人合伙,哪里有煤就往哪里挖。“高峰时,村里有大小矿井30多处,周边山上随处可见。”村委会副书记黄珍说,入股、务工、跑运输,村民几乎家家户户与煤炭打交道。“一年产多少煤?上世纪末,为修建村小学,村里每一卡车煤收费10元,一年不到就收了100余万。”
靠煤炭,村里二层小洋楼成片出现,八成村民在外地买房。
收入提高了,生态却恶化了。“空中飘的是黑灰,地上流的是黑水,山上开的是黑洞,田里堆的是黑土,到处矿渣遍地,千疮百孔,山都荒了。”黄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闵祖炳介绍,开矿形成的采空区长达6公里,千余亩良田因地面塌陷被废弃,破坏土地面积4000余亩,涉及8个自然湾、1950人。
矿老板转行种白茶
2013年,金海关停辖区所有煤矿,原黄石市国土资源局争取到全国工矿废弃地试点政策,对七约山的工矿废弃地实施生态修复治理。
煤矿关闭了,产业如何发展? 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颇费思量。“背靠父子山,面对大冶湖,气候适宜,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白茶种植的绝佳之地。”他们决定发展白茶产业。
费伙强首先站出来。2014年,他与村里14个矿老板出资300万元,成立百峰山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荒山600亩,引进浙江安吉技术栽种黄金芽茶叶。“黄金芽是白茶中的极品,被誉为‘茶中大熊猫’,每斤1500元,不愁销路。”他估算,虽还没进入丰产期,但今年茶园的产值将达到150万元。
在6组,黄海兵牵头成立众鑫合作社种植安吉白茶,建烘干房,该组村民户户入股。今年5月,合作社第3次分红,户均分红5000元、白茶2斤。
如今,村里已有白茶种植合作社4家,均由原先的矿老板牵头组建,带动全村发展白茶1500余亩。村民黄咸强因病致贫,众鑫合作社垫资1万元代其入股,3年分红2万多元、白茶20多斤。2018年,他成功脱贫。
依托白茶产业,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96人,已全部脱贫,周边村民也被带动起来。“清明前后,每天有3000多人在茶园帮忙采茶,连续一个月,大冶、阳新的人都有。”闵祖炳说,采一斤鲜叶35元,熟手一天可采8斤多。
荒山穿上茶树装扮的“条纹连衣裙”,蜿蜒平坦的柏油马路似腰带一样系在山腰上……如今的凡庄茶园,美得像一幅油画。
荒山蝶变休闲景区
近年来,金海管理区推广凡庄村白茶产业模式,以白茶为主导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如今,该区发展白茶1.5万亩,带动周边太子镇、阳新县白沙镇、陶港镇等地种植白茶3万余亩。2018年,该区产白茶10万多斤,产值7200万元。
产业发展了,旅游顺势而上。
2015年,黄石首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建成,全长10公里,蜿蜒于女儿山万亩茶园中,配套建设2.5公里标准化旅游公路和8公里樱花迎宾大道、世外桃园、观景台、农家乐等服务设施。沿登山步道拾级而上,一路茶香。
今年4月,第五届金海白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户外嘉年华活动在凡庄村女儿山举行,吸引黄石市区及武汉、咸宁、黄冈、鄂州等地近4万名游客慕名前来。观茶、采茶、品茶、户外运动嘉年华、露营节、音乐会……一边体验白茶文化,一边休闲健身户外游,游客们玩得不亦乐乎。
以茶为媒,茶旅结合,金海茶文化旅游发展渐入佳境。目前,金海正围绕建成“鄂东白茶特色小镇”的目标,计划通过3至5年,建成集种茶、采茶、制茶、售茶、休闲、旅游、健身、观光为一体的白茶产业生态观光示范园区,全面带动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