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勘测寻找水源。通讯员供图
97岁的老人鲁秀英第一次在家门口尝到了清澈的自来水。通讯员供图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杨村,位于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西南方,该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80%以上为旱地。5个小组中有4个小组在2018年前人畜安全饮水和生产用水均“靠天”解决。虽然该村在4个小组水源相对充足处兴建了8个小型蓄水池,以收集高山地表水来暂时解决群众饮水难题,水质安全暂且不论,若遇上较长时间干旱,蓄水池就无水可用。
吃水难,用水难,是襄阳市社保局党员干部入户走访时群众反映极为强烈也是最多的问题。用水安全成了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生产生活用水艰难成为制约该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局主要负责人在了解实情后,要求驻村干部想千方设百计、动用一切社会资源争取解决当地群众用水难问题。
寻找安全水源,便成了驻村工作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因该村属于省级贫困山区村,翻山越岭踏遍所有地方,修建堰塘找不到合适位置且不能保障水源安全,自然条件限制也找不到大流量的泉眼。寻找地下水源便成为解决安全用水的不二选择。
驻村工作队多方打探,联系上襄阳市第八地质勘探大队,请求他们给予帮助。省市有关地质专家多次进村实地勘测,进行土质取样分析。受当时勘探技术限制,回复结论是需先投入10余万元进行物理探测,但并不能保证出水。加上后期的机井建设和水塔、管道铺设等费用,整体预算近40万元。
花费10多万元却不能保证找到水源,就算加上市社保局援助的10万元专项资金,大额的建设费用对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杨村村也不能承受。这件事情也在当地群众中引起很大非议,一旦实施物探钱花了没找到水源,将会导致村民对村委和驻村工作队的不信任,影响基层和谐稳定。
寻找水源陷入困境。是前功尽弃?还是继续努力?驻村干部想起村民的殷切期盼,想起因靠天用水导致不能规模性发展种养殖产业,想起帮扶工作的责任和初衷,毅然决定不忘初心,继续为寻找水源攻坚克难。
本着花最少的钱办好民生实事的原则,驻村干部再次动用一切社会资源,多方联系多家专业打井队,大多数在了解实情后都予以拒接。终于有一家专业打井队同意进村钻井,出水付费。驻村干部立即协调镇委配合做好项目招标、合同签订以及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寻找水源看到希望。定下的事马上办。大型机械设备进场,因地制宜选择了场地开钻,哄哄隆隆的钻井声引来了老百姓的围观,印证了村民对水源的渴望。50米,100米,150米……根据打进队测算,出水就在眼前。然而,在深钻到180米位置时,碰到地下溶洞,打井钻头无法工作,多经努力不能取出,价值万余元的钻头将长留此地。
寻找水源遭受挫折。打井队损失较重,萌生退意。经驻村干部与打进队牵头人数次真诚沟通后,更换地点再次钻探。通过两天一夜的连续工作,深钻到180米时,出水了,五天四夜的成功试水确保了水源的稳定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施工队准备下放潜水泵等设备时,由于取水口位置地质构造原因,造成钢管移位,潜水泵不能下放到位,地下水不能抽出,所钻机井报废。若再次选址钻探不成功,打井队损失更重,加之连续阴雨天,打井队去意已决,撤走施工设备。
寻找水源再次一筹莫展。驻村工作队在确认地下水源有稳定保障后,更加坚定了兴建机井的信心。积极向镇委、村委主要负责人建议,以追加预算的方式来弥补打井队钻头损失。通过电话联系、上门拜访等方式,多次与打井队沟通协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打井队牵头人也被驻村干部为村民解难事办好事的诚意所感动,决定最后一次返场钻井。
又一个两天一夜的不停钻探,在深钻到近200米时,水源找到了,一切进展顺利。每天近70立方的出水量大大满足了当地的人畜饮水。后续的水塔建设、管道铺设、配电房等基础建设一气呵成。襄阳市社保局驻村工作队邀请市相关部门进村取样进行了水质分析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水质完全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
2018年年底,该村终于实现了户户都通上自来水,用水安全得到了长期保障。97岁的老人鲁秀英第一次在家门口尝到了清澈的自来水,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有可长期利用的地下水源,带动了返乡创业工作。该村4组村民王建东投资300余万元,在该村兴建了1500头生猪养殖基地。
历时一年多的寻找水源工作成功了。曲折历程见证了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民生为上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