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汪正玺
今年4月,鹤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目前,我省已有20个贫困县摘帽,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力度的加大,全省剩余的17个贫困县年内也将争取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以后,发展之路怎么走?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鹤峰深入调查采访。
更要念活“产业经”
10月深秋,海拔1300米的鹤峰县容美镇板辽村三组,透着丝丝寒气。车子沿着蜿蜒公路盘旋而上,及山顶,一幢幢崭新的厂房映入眼帘。
院坝里,近万只乌鸡从路丛、山林间赶来,围着不时吆喝的杨大姐撒欢啄食。“就是早晚来喂食,月工资2000元。”家住养鸡场旁的杨大姐一脸幸福地说,其他时间,她可以在家忙家务活和农活。
板辽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辖5个村民小组118户368人,曾是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的贫困村。多年来,村民是望山兴叹。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发生率高达76.9%。
在中国铁塔公司及鹤峰县政府办等单位的真情帮扶下,历经三年,所有贫困户摘掉“穷帽”,实现整村出列。“只有产业振兴了,群众才能稳定脱贫致富。”中国铁塔公司驻村第一书记范荣勃说。
驻村帮扶工作队瞄准高山优良的生态环境,投资50余万元,建成占地100亩的村办集体养鸡场,引进能人发展乌鸡养殖。不仅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人均收入2万余元,形成全村稳定脱贫的“新产业”。
今年,该县以产业扶贫“引活水”,“输血”与“造血”一盘棋,坚持“企业到村、产业到户、就业到人”的工作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建设,确保每个村有1个特色产业板块基地,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每户有“一长两短”产业项目。
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容美镇麻旺村与板辽村何其相似。麻旺村因地制宜,筑巢引凤,村里党员覃芳与福建茶商联合创办了“湖北荒野老枞茶业有限公司”,4月投入生产,盘活了村里近万亩的野茶资源,村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
养殖业现代化,种植业特色化,茶产业提档升级……不到一年时间,全县特色产业风生水起,新增特色产业基地21个,新增有机茶基地认证企业12家。
“摘帽后要更加重视产业,更关注市场”,鹤峰县委书记王小平说。
更要拓宽“就业路”
每天清早,铁炉白族乡铁炉村刘际霞夫妇便来到离家不远的双平鞋帮加工厂,开始一天的工作。“活儿轻松,每天就是上机、车缝、处理线头,累了随时休息。”身患疾病的刘际霞夫妇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每个月两人工资少则3000多元,多则5000多元。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工人经过一周的培训后即可上岗。”加工厂负责人张鹤平说,目前车间有60名工人,多为留守妇女、老人及弱劳动力的贫困户,平均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
鹤峰县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引进人才创业,在家门口建起扶贫企业和工厂。同时,采取劳务输出、就近务工、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让贫困家庭人员实现转移就业,增加劳务收入。
今年,全县累计举办培训班202期,参训劳动力达1.1万人,务工就业贫困对象2.92万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贫困人口1.85万人,就近务工及易迁安置点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人口8554人,从事农村公益服务的贫困人口942人,发展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的贫困人口1199人。
一条条就业门路,一场场技能培训,一张张幸福笑脸,承载着群众奔小康的美好希望。
不忘打好“保障牌”
“住在这里,日不晒、雨不淋,非常舒服。每月还有500元的固定工资。”鹤峰县太平镇易迁户汤宜桂说起现在的生活,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76岁的汤宜桂住山上,一家三口人,儿子肢体二级残疾,领养的孙子长期患病,是村里的低保户。
开春搬迁那天,汤宜桂扛起被子,头也没回。
他的新家在集镇雷家坪安置小区。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新居,通透敞亮。
在当地政府安排下,汤宜桂在小区里成了穿工作服的环卫工。
汤宜桂说,一家三口生病住院了兜底报销,还享受低保金、老龄津贴、公益林补贴,各种收入每年超万元,日子是越过越好。
鹤峰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村里有劳力的贫困户依靠扶贫产业,保证了收入来源。对于无力发展、无业可扶的兜底人口,该县提供了“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扶贫帮困”等政策兜底保障。
截至目前,该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保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92%、门诊慢性病报销比例达95.03%。为城乡低保对象4264户7764人发放保障金1938.2万元;为特困供养保障对象1233人发放供养金857.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