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12日讯(记者刘峥 通讯员马晓龙)“没想到在稻草、秸秆覆盖的荒地下面,藏着这么多宝贝!”近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在蔡甸区侏儒山街胜洪村种植基地发现,贫困户刘国英在冬闲田的大棚里利用废弃稻草、秸秆种植出成片的大球盖菇。基地负责人张继喜滋滋地说,这里是武汉市首个大球盖菇种植基地,有望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新的增长点。
张继在他的大球盖菌种植基地。记者刘峥 摄
张继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大球盖菌又叫“赤松茸”,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十大菇种之一,营养丰富,口感嫩滑,市场俏销,在欧洲多国广泛种植。引进到我国后,以前只有在北、上、广、深才能吃到这种美味,供不应求。由于鲜菇一出就销往这些大都市,形成了较为封闭的产、销链条,大部分农户对此品种缺乏了解。
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化学工程硕士、90后的张继毕业后就自主创业,去年他到上海考察大球盖菇项目,“菇界新秀”的火爆市场让他惊讶不已,当即决定将其带回武汉。
投资较少、栽培技术简单、效益高,风险小,张继挑选项目的眼光,让华中农大教授、湖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边银丙竖起了大拇指。边银丙说,大球盖菇符合轻简化生态循环农业的四个标准:种植大球盖菇将冬闲土地利用了起来,和其他作物形成轮作;利用稻草、稻壳、玉米芯、秸秆为栽培材料,破解了秸秆还田难题,改善了土壤肥力;栽培后残留的菌糠、菌渣也是优质的有机肥;同时其管理成本也较低。
栽培一个新品种需要“因地制宜”,否则就会面临“南橘北枳”局面。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和张继合作,建立了大球盖菇科技示范基地,根据武汉秋冬鲜菇价格高和蔬菜大棚多的特点,基地创新大球盖菇“夏栽秋收”模式,首次尝试在8月播种并取得成功,错季上市让首批“汉产大球盖菇”每斤批发价高达15元,张继也被称作“蘑菇哥”。
大球盖菇俏销市场,张继希望带动更多农民一起挣钱。江汉大学是张继的母校,而胜洪村正是江汉大学的扶贫点。张继和驻村工作队一拍即合,共同在村里推广大球盖菇种植产业,带动贫困户加入种植行列,农闲时节还吸纳贫困户打工增收。
截至目前,胜洪村的大球盖菇基地已用工超过300人次,其中有100多人次是贫困户。在张继的带动下,蔡甸侏儒山街、江夏法泗街先后开始试种大球盖菇。张继估算:大球盖菇基地平均亩产超过5000斤,按目前的市场批发价,亩产值可达4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