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实所得,汇集在一起,像阳光一样散发热量,像吸铁石一样凝聚力量。
脚步刚迈进新年的门槛不久,我们看到,众多媒体走进贫困山区,走进城市乡村,走进群众生产生活,讲鲜活的脱贫故事。很多脱贫报道,从形式到内容,都给人一种感觉,捕捉火热实践中的生动细节,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从大的方面讲,我们有很多的维度去认识其历史性意义。比如,将消除贫困纳入国家战略来谋划,并一以贯之推进执行,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是第一次;中国减贫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各种数据、各项盘点,都显示我们的减贫事业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绩。但一个个鲜活的脱贫故事,见人、见事、见人民群众得到的具体实惠,直观的呈现方式、可感可知的获得感,极富感染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写下生动注脚。
古人讲“文以载道”。一个个鲜活的脱贫故事,在信息传播中,正是以“文”的形式出现,它们载着什么“道”?
从我们党的宗旨来看,它们载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道”;从共产党人的精神来看,它们载着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之“道”;从中国人的内在品格看,它们载着百折不挠、拼搏奋斗的追梦圆梦之“道”。无论是家门口上班,靠双手干出好日子,还是得益于政策之惠,脱贫的志气和想法有了依托和支撑,无论是产业扶贫让致富的步子迈得更轻盈、走得更扎实,还是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温暖人心的动人镜头,生动丰富的细节内容,让脱贫攻坚的价值理念图像化、形象化、具体化,让人们的目光得以停留,在心灵深处激荡回响。
鲜活的脱贫故事为什么能载“道”?
因为它们扎根中国大地,有时代温度、有共鸣细节;因为它们串起了脱贫攻坚事业的履历表,见证着体现最大公约数的民心评判。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就像我省咸丰县黄金洞乡青岗园村的胡亮,腿脚有残疾,但发展葡萄采摘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脱贫之星”。许许多多这样的脱贫人物,他们的故事不是宏大叙事,他们的讲述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他们的奋斗轨迹,在美好生活的基石不断抬升中展开,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实所得,汇集在一起,像阳光一样散发热量,像吸铁石一样凝聚力量。
当我们用“一个都不能少”来标示庄严承诺,当我们用“决战决胜”的奋进姿态走进2020年这个年份,我们需要对脱贫攻坚进行整体的、宏观的把握,也需要用大量“故事型”“细节型”的信息来让人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在哪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惠”在何处、“惠”何以来、“惠”因何而来?无数个“曾经”变了模样,无数种“想象”成为现实,其中的鲜活故事不计其数。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贫困群众身上发生的变化,如丝丝缕缕编成织锦,这赋予讲述故事、讲好故事无比丰富的路径。
让人内心起波澜的故事,“陈情”与“说理”融合的讲述,蕴藏在脱贫的巨大变化中、攻坚的不凡征程里。让它们被更多的人听到、看到、感受到,像蒲公英一样飞进人心里,就能激荡发展的脉动,传递前行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