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春至,最是情暖岁寒时。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新春将至,特殊困难群众过得怎样?他们是否吃上了满意的饭菜、穿上了暖暖的棉衣、住进了温暖的房屋………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分赴云梦、京山、枣阳、仙桃、松滋等地,进村入户,采访低保户、大病救助对象、农村孤寡老人、临时救助对象等特殊群体,探访党和政府相关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采撷寒冬里社会各界给予他们的浓情与温暖。
目前,我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位居中部前列。全省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已超过扶贫标准。
心系困难群众,折射出的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脉深情,体现着执政者的担当作为。让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盲人夫妇圆了楼房梦
仙桃市剅河镇赵湾村,赵大芳家欢欢喜喜吃小年饭。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卫华 通讯员 胡纯波 刘贤双
1月18日,农历小年,仙桃市剅河镇赵湾村。
天微微亮,房前屋后的霜还未消融,赵大芳便出了门。“今年家里来客,我要上街买几个好菜。”从村里到范关集市,平常人步行大约一刻钟,赵大芳需要更长的时间。
今年61岁的赵大芳和妻子马访枝一样,4岁时患病失明。几天前,仙桃市社保局扶贫工作队长王开源和赵大芳约好,带上几个“老朋友”,一起吃个团年饭。
“大芳,你好迂腐,不是说好了我们自己带菜过来吗。”还没跨进家门,赵大芳就听到王开源的“责备”声。“老朋友”市残联副理事长张伦想、镇党委副书记梁威正在帮忙张罗饭菜、贴春联。
蒸鱼蒸肉、甲鱼煨香菇、红烧鳝鱼……有蒸有煮,十二大碗,再沽上几瓶当地的老酒,对生活一向简朴的赵大芳来说,这些菜只会在女儿女婿回家过年时才买。大家围桌而坐,赵大芳主动举杯:“现在生活不苦了,我们这一家得亏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
“大芳啊,智能语音电饭煲和带导航功能的盲杖,不要舍不得用,用坏了我们再送新的过来。”席间,工作队和市残联为他们送上新年礼包——一份慰问金、两件棉衣、一床蚕丝被。
“本来是我请大家吃团圆饭,这样一来,多不好意思。”这样的情形在赵大芳的记忆里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夫妻俩眼睛看不见,种地靠脚探手摸,村干部和乡亲们看到了就会搭把手。帮扶干部经常上门看望,总是记挂着他俩的冷暖,春耕时送化肥,逢年过节拎来米油、皮咸蛋等。
一对农村夫妻,双双失明,生活是何等艰辛。他们生了四个孩子,仅养大了两个女儿。赵大芳很要强,常常说:“不能比别人差太远”。
早些年,他俩带着孩子们住着一间破屋,用马访枝的话说,“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用盆子接都忙不停。”
赵大芳、马访枝做梦都想建新屋,尤其是乡亲们都搬出了老湾子,他们越发心急。
为了攒钱,他们求人种稻谷,摸索着种菜、挖藕,从牙缝里把低保金省出来,想尽了办法。
2008年夏天,赵大芳、马访枝开始挑土打地基。地基打完,因手头拮据,一家人的新房梦只得搁浅。
个人努力,政策帮忙。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打响,一项项帮扶政策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添了“稳稳的幸福”。两个女儿和女婿被推荐到城市务工,他们一年能领到的低保、残疾补贴、计生补贴、产业奖补等加起来有1万多元。
2014年新房建第二层,2018年装修……建一建,停一停,赵家的两层楼终于落成。
“门前屋后越来越漂亮,村里有了虾稻基地,建了幸福食堂……我们虽然看不见,但是每天听隔壁左右讲,村里的好事都晓得!”赵大芳、马访枝以自己的方式感知着生活的变化。
年饭吃得热闹,福字看着喜庆。讲起过去的苦和现在的甜,夫妻俩不时嘣出爽朗的“呵呵”声,“政府对咱好,日子好过了,明年还要接大家一起团年!”
孤寡老人感受幸福变迁
枣阳市吴店镇中心福利院,护理员为孤寡老人穿上新棉衣。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麟 通讯员 李晓军
“老田,给我剪个小平头,过年精神些!”1月18日10时许,枣阳市吴店镇中心福利院理发室,剪刀飞舞。镇上有名的理发师田师傅,正忙着为84岁的王宗普剪发。
剪完发,老人来到旁边的洗澡室,两间淋浴室里热气腾腾。浴室里还安装了扶手和报警器,有什么不舒服,一按报警器,护工就会赶来。洗完澡,护理员陈奎就赶来为王宗普换上新棉衣、新棉袄、戴上新帽子。
“老王,今天过小年,院里为大家伙准备了丰盛午餐。”院长仇远军喊道。红烧鱼块、鸡块炖萝卜、烧猪蹄、骨头汤……一道道喷香的饭菜摆上餐桌,60余名老人把盏言欢。
王宗普家住吴店镇西赵湖村,1998年老伴去世后,他就孤身住在土坯房里。2008年,土坯房成了危房,政府把他接到了福利院。王宗普感叹:“自从搬进福利院,不仅吃得好、住得好,生活有人照顾,生病有医生上门看病,这样的生活做梦都能笑开花。”
吃完饭,老人们来到福利院活动中心,嗑着瓜子,吃着水果,看着电视。两台柜式空调出风口热浪翻腾,液晶屏显示室内温度23度。
“茄子……”70岁的许帮志和老伴,特意换上新棉衣,戴上志愿者送的针织帽、系上红围巾,在摄影师的镜头前笑容满面。
许帮志是吴店镇二郎村人,妻子有言语障碍,老两口膝下无儿无女。“我们赶上好时代了!”老许爱照相,他的相册里全是志愿者与老人们的“幸福相会”:大学生志愿者为老人洗脚、剪指甲;医生为老人们量血压、测血糖;社区志愿者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吴店镇中心福利院有60余名老人,绝大多数都是孤寡老人。福利院成立时只有一栋小楼,6个大房间,48张床位。如今福利院建有两栋专业护理楼,200张床位,规模和设施都上了台阶。”枣阳市民政局局长王怀志介绍,该市所有农村福利院都建成了100多平方米的供暖房。配制了空调、电视机等设备,还设置了淋浴房、安装了热水器,保障全天候热水供应。镇卫生院医生还会定期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开些常用药,让孤寡老人们身暖心更暖。
王怀志介绍,2017年2月,省政府决定投入4.3亿元,对全省499家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福利院进行维修改造;每年安排1.65亿元,在1258家农村福利院开展“平安工程”“冬暖工程”。农村福利院里的孤寡老人,正感受着最温暖的幸福变迁。
撑起孩子们的“求学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雯洁
一道道菜肴伴着香味,端上桌子;一杯杯可乐热气腾腾,送入手中……1月17日,孝感市云梦县百户困境家庭团年宴火热举行。
团年宴一结束,15岁的玲玲(化名)拿着刚发放的新书包,笑得格外开心。她刚刚得知一个好消息,每月发给她的基本生活费将提高至1300元。
相比其他孩子,玲玲的童年十分艰苦,幼年与精神异常的母亲相依为命。
义工李幼珍还记得8年前第一次去玲玲家的情景。下过雨的土路泥泞湿滑,义工们带着慰问物资,深一脚浅一脚,找到母女居住的平房。昏暗光线下,看着锅里冷掉的白水煮面条,孩子面如土色,义工们十分心疼。
2017年,云梦县民政局为玲玲和母亲办理了低保并纳入精准扶贫对象,每月享受低保金640元,每年享受教育补助1250元。这些钱交给玲玲的姑姥姥们(外公的妹妹)进行监管。有人带了,玲玲脸色红润了。
如今,玲玲长成了大姑娘,半年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她将参加中考。但是,每次偶然听到亲人们对生活费的担忧,她的内心就会一紧。玲玲知道,村里有些孩子上完初中就外出务工,而她总是憧憬将来上高中、读大学的美好生活。
省民政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我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数量有近1.4万人。今年1月1日,《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生效,像玲玲这样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条件,每月将发放基本生活费1300元。并且今后还会优先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和教育帮扶体系,在高中阶段有结对帮扶和慈善救助。
“玲玲有父母不是孤儿,过去不符合孤儿救助政策,但她母亲没有能力保障孩子生活。这类孩子过去是被遗忘的人群。”云梦县民政工作人员说,“今后不一样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从出生到成年都会有对应救助措施无缝对接。”
团年宴后,玲玲去看望母亲。她牵着妈妈的手,说起了团年饭的菜肴,说起了文艺表演的节目,说起了发放的新书包……
同样的“忙年”不一样的“热闹”
京山市罗店镇大山头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看望来升浩一家。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阮俊
1月18日,京山市罗店镇大山头村一户人家,炸圆子、切猪肉、摘青菜……61岁的来升浩和老伴儿正在家中忙活着自家的年货。
“你慢点,身子怕吃不住!”听着老伴儿的叮嘱,来升浩脸上笑得很灿烂。
一年前,来家也很“热闹”,只不过是全家人围着躺在病床上度日的来升浩“转”。
2年前,来升浩的胸、背部经常一阵阵剧痛。诊断发现是十分凶险的主动脉夹层,急需做手术。一听手术费用要20多万元,来爹爹打了退堂鼓。
来升浩和老伴均年过六十,早早被确定为贫困户。这几年老两口靠种田、低保艰难度日。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照顾他,全家就守着几亩地生活。
无奈之下,来爹爹放弃了手术,回家保守治疗。但心脏的主动脉已经撕裂,只有一层很薄的血管“外衣”兜着,随时可能破裂。老人每天只能半卧休养,稍一活动就气喘、胸痛。
转机发生在2019年春节后,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协和京山医院院长郭科听说老人情况后,立马带队上门慰问。他回忆,老人当时身体状况很不好,治疗迫在眉睫。
“您是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郭科劝说老人赶紧治疗,来爹爹直摇头。
郭科当即决定,想办法让老人尽快治病,医疗费用由协和京山医院支付。当天,他与医联体上级医院的协和医院心外科专家取得联系,并于3月16日将老人送至武汉。
4月8日,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团队吴龙副教授、刘隽炜副教授为老人实施手术。专家将连接“心门”这段最凶险的病变切除,置换了一段长30厘米的“人工血管”,并放入支架,最大程度修复了心脏“大门”,整台手术历时7个多小时。
经过一个月住院康复,老人出院了。幸运的来爹爹成为协和医院与京山建立医联体后,第一个大病联动救治的成功患者。
“除了重体力劳动,日常家务劳动及強度不大的劳动我都可以。儿子能外出打工了,家里的情况会好的!”来爹爹对新年很有信心。
山顶“牛羊倌”年收入17万
松滋市卸甲坪乡彭家沟村,脱贫户郑兴兵在喂羊。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莉
连日来,一辆辆各地牌照的运输车,直奔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彭家沟村村民郑兴兵的养殖基地。“我们的驴、猪、牛、羊等都是生态养殖,品质好。”45岁的郑兴兵的语气中充满自信。
卸甲坪土家族乡地处松滋市西南边陲,被称为“荆州屋脊”,是湖北省重点贫困乡。郑兴兵就住在“屋脊”上一个叫做“凤凰嘴”的地方,海拔700米。过去,郑兴兵家与外界唯一联系的通道,是一条能容摩托车通过的1.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交通不便,农产品难以运出;山顶不通自来水,饮水只能靠天。
由于地理条件差,种植水稻等农产品容易受灾,郑兴兵只能靠种玉米、南瓜以及乡邻接济维持自己和年迈母亲的生活。郑兴兵曾到浙江打工,期间,他认识了女友小张。2012年6月,郑兴兵带女友回松滋卸甲坪老家,第一眼女友就惊呆了: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半间住人,半间喂猪……
要“脱单”,先脱贫。 2014年,郑兴兵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松滋财政部门和镇各级人大代表、村“两委”大力支持下,通往郑兴兵家的道路得到了维修扩宽,保障了农用车的安全出行;堰塘进行了开挖,保障了人畜饮水的正常供应……
“凤凰嘴”地处深山,阳光充足,植被丰富,很适合发展生态养殖产业。村委会出面,帮助他申请扶持资金小额贷款,发展生态养猪26头、牛16头、羊140只,购置了一台二手农用车,就这样,郑兴兵在山顶上当起了“牛羊倌”,生活逐渐有了起色,走上了自强脱贫之路。
2016年,郑兴兵手头有了一些积蓄,加上危房改造的补贴,建起了面积96平方米的新房。2017年,郑兴兵生态养殖喜获丰收,成为彭家沟村2017年光荣脱贫户。2018年,他年纯收入达到10万多元,迎娶了女友。
2019年,郑兴兵纯收入达17万元。2020年,他引进了新品种香猪,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魏刚说,彭家沟村成立了生态专业养殖合作社,“牛羊倌”郑兴兵成为合作社的骨干成员。2019年村里已经解决了“凤凰嘴”饮水问题,下一步准备对郑兴兵家门口的道路进行硬化、解决电压不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