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湾区黄龙镇回龙村举办荷花节,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往。(通讯员 余琳琳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刘涛 余琳琳
8月1日,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回龙村。
一大早,胡吉勇就下地摘菜,准备食材。他经营一家农家乐,村里在办荷花节,小山村热闹得像过年。“一中午能摆上十桌,顺带卖些土鸡蛋、干笋、红薯干。1天可收入1千多元。”
近年来,张湾区通过提升农特产品质、搭建电商平台、发展乡村游,助力农民增收。
“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
“个大皮薄味道好,一亩赚了2万多!”去年秋天,西沟乡沙洲村村民曹仁清的3亩猕猴桃新品种丰收,一季共收入7万多元。
前些年,沙洲村的猕猴桃品种不佳,不好卖。这两年,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黄金果”“红杨”“翠香”等优质新品种,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种出来的猕猴桃水分足、口感好,十分畅销。
“猕猴桃品种更新换代快,我们正培育‘东红’‘金艳’等产量高、个儿大的新品种。”村党支部书记陈默介绍,该村集中连片发展新品种猕猴桃基地200亩,今年全部进入丰产期,预计产值超过600万元。
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才能更好满足市民消费需求。近年来,张湾区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培植特色产业示范村30多个,建成猕猴桃、樱桃等特色小水果基地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7000亩,有机茶园5000亩,干果基地1000亩。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吸引个性消费。”张湾区扶贫办主任袁军介绍,张湾强化品质意识,推动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组织化、标准化建设,西沟猕猴桃、汉江樱桃、黄龙鳜鱼、朱庄蓝莓、安沟芹菜等特色农产品已渐成品牌。
“互联网+”解决销售难题
“受疫情影响,客户进不来,只能网上销售。”柏林镇鲍花村村民陈德玉开了间油坊,收购芝麻、花生、菜籽等原料,加工食用油,一年能卖几万元。今年初,他注册“扶贫832平台”,在网上卖了2万多斤香油,收入30多万元。
消费扶贫,如何实现产销无缝对接?张湾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在12个中心村建设电商服务点,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扶贫832平台、十堰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电商平台等,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发展电商、微商,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确保产销畅通。
柏林镇秦家坪村有500亩高山茶园。过去,交通不畅,渠道单一,一斤几十元都不好卖。区里消费扶贫政策吸引了在外创业村民余盛林的眼球,他以健康消费为主题,成立合作社,做精做细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品牌包装,研发6个系列产品,在3个电商平台上线销售。2020年,全村126户茶农户均增收1万元。
“商超直销、农户自销、企业购销之外,网络营销已成为张湾区农特产品销售的核心渠道。”区委副书记杨丹华介绍,2019年,张湾区电商网上交易额680万元,电商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0人,人均年增收1200元,今年上半年,全区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950万元。
“乡村游”增添人气
回龙村建有5亩草莓基地,办过几次采摘活动,生意不错。可是,客人摘完草莓便无事可做,游兴未尽也只能回城。去年,村里将50亩荒地挖成荷塘,修建游步道,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今年,荷花节一炮而红。
游客除了看荷花,还能体验采摘莲子、吃土灶饭,顺路买点土特产。如果时间充裕,还能逛逛黄龙古镇,品尝黄龙鱼头。“线路完整,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黄龙镇党委书记甘成平说。
西沟乡是张湾的“小水果之乡”,全乡9个村发展小水果基地1800亩。每年秋季,几个村举办猕猴桃采摘节,同质化严重。去年,该乡黄土村打造长河湾景区,带动全乡产业升级。“有了景区,可以实现果园经济与城郊旅游的有机融合,解决产品种类少、游客停留时间短等问题。”乡长龚秀琴说,今年五一期间,几个村子尝试将樱桃采摘与景区打包营销,效果不错。
张湾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该区以打造“让市民向往的乡村”为目标,兴建改造乡村道路,提档升级水电、通讯,在此基础上,以316国道为轴,西沟乡和方滩乡为两翼,规划花果、黄龙、西沟、方滩四大片区旅游线路,先后推出黄龙郁金香节、汉江樱桃节、白马山文化体验游、堵河自行车骑行等节庆活动,吸引人气,促进消费。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近郊游、自驾游成为游客首选。“不能满足于做城区的‘菜篮子’‘果盘子’,要深入挖掘农村旅游休闲地功能,争取农旅双收。”张湾区委书记刘宇飞介绍,张湾已开发各类乡村旅游项目445个,发展采摘园、农家乐、休闲农庄3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100余万人次,有力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