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探访五峰县渔洋关镇南河村 猪叫声唤醒梦想 翠冠梨挂满希望

发布时间:2020-10-1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卞周华喂猪

翠冠梨

省财政厅驻村工作人员来卞周华家拉家常

□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王登府 王欢

从五峰县城出发,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就到了渔洋关镇南河村村委会。这是一个两山竦峙之间的河谷,全村有500多户人家。

贫困户卞周华住在一组,离村委会还要走20多分钟更蜿蜒的山路。沿途都能想像到这里山民的穷困,而到了卞周华的家门口,一座气派的三间楼房,让到访者感到有些意外。

山村的火炉边,茶水已备,正适合谈论丰收的话题。

有一种幸福

是每天被猪叫声吵醒

15日一大早,卞周华就被61头猪的叫声吵醒,他要起来为它们准备早餐了。

猪圈就在正屋的旁边,眼下都还是几十斤的仔猪,要等到明年才能出栏。喂猪的饲料主要是苞谷粉,所以长成的猪很好卖。

卞周华的妻子宁志桃也起床了,她要张罗一家人的早饭。

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精神还很健旺,坐在门口看儿子喂猪。本来她也要负责给200只鸡喂食,但中秋节前这些鸡都卖掉了,老太太有了难得的安闲。

从这个普通的清晨来看,这是一个充满着生机与希望的农家。谁能想到,就在5年前,他们还挣扎在漫无边际的绝境中。

1989年,22岁的卞周华结婚。那时,他们家有10多亩山地,种着苞谷、红薯、土豆,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后来,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两个孩子体弱多病,这个农家的日子就更加艰难了。

卞周华四处打工,从事着比山里更繁重的体力劳动。妻子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上学读书,还有老人需要赡养,入不敷出的日子几乎看不到尽头。

到了2015年,因为长期劳累,卞周华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医生说他再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了。老母亲也患有多年的骨质增生,治病成了这个家庭更沉重的负担。他们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

当年,卞周华一家作为典型的因病因学致贫,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最直接的利好是,孩子上学享受“两免一补”的照顾,免学费、学杂费,补贴生活费;家庭成员看病有了“985”保障,住院报销90%,门诊报销80%,全年治病支出5000元封顶。也是在当年,政府补钱,对他们家的老房子进行了危房改造。

生存的基本保障有了,怎么改善生活条件呢?卞周华酝酿再三,决定学哥哥那样养猪。2016年,靠着政府提供的5万元无息贷款,卞周华当年就养了80头猪。

曾以为漫长的苦日子难有尽头

照料好猪的早餐,卞周华一家才开始吃早饭。

山里的火炉桌上,一个腊肉火锅,里面炖着土豆。一盘青椒炒鸡蛋,两个青菜,还有一碗“懒豆腐”。

老太太的胃口很好,一边吃饭一边感叹,一辈子的苦日子终于到头了。问她过去怎么苦,她说“前几十年没少吃草”。

现在,老太太骨质增生的毛病也得到了控制。不仅买药花不了太多钱,卫生院的医生还会来家里为她看病。

放下碗筷,卞周华又匆匆赶到地里,招呼几个村民给翠冠梨锄草。因为家庭养殖业搞得有声有色,前年底村民推选他当了小组长。他和村民组建了一个合作社,种植168亩翠冠梨。

这是省财政厅的对口帮扶项目,不仅负责为村民选种、提供技术支持,每亩还有5000元的奖补经费。

翠冠梨的长势很好,今年开始挂果了,明年肯定是一个丰产年。

说起财政厅的帮扶,村民们都赞不绝口。以前从村里到镇上,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是财政厅修好了一条13.6公里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还建了40多座储水窖,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

村前屋后,财政厅的驻村工作人员带领村民美化环境、推行垃圾分类、改造农村厕所、建设美丽乡村,整个村的人居环境都有了很大提升。

安排好地里的活,身为小组长的卞周华还要配合上级部门落实入户普查工作。

走在通达全村的水泥路上,卞周华说,想起从前路难行的日子,他背着发烧的孩子出门看病,背到卫生所花了半天,打完针背回来又是半天。一天折腾下来,他自己都要散架了。那时就在想,这样的苦日子会有尽头吗?

好在扶贫政策好,小儿子也很争气,去年考上了南昌大学,财政厅又帮扶了学费。艰难的日子,真的到头了。

脱贫农家心中酝酿致富梦想

夜幕即将降临,省财政厅驻村工作人员吴厚洪、戴德斌、谭江洪来卞周华家拉家常。这个工作组驻村已有两年,大家早就成了老熟人。

卞周华的家所在的山坡海拔800多米,加上连日阴雨,傍晚已是寒意袭人。女主人宁志桃招呼大家,赶紧到火炉边来喝茶。

卞周华告诉工作组,他尝了今年打头挂果的翠冠梨,特别甜。他说,明年正式挂果,肯定能卖好价钱。工作组同志说,挂果前省农科院的专家还要来一回,指导村民田间护理。

吴厚洪问卞周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脱贫攻坚战必须在今年取得胜利,你们家有信心吗?”

卞周华坚定地说:“完全有把握,不信问我老婆。”

宁志桃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去年养猪的利润有6万多元,加上乡村建设工程,老公在家门口打零工挣了一万多。一年下来,近8万元的收入,把过去欠下的一些旧债基本还清了。

火炉上的开水正在翻腾,老太太将水装进开水瓶内,山里人习惯将火炉的效能发挥到最大。

工作组的人又问:“预计明年的收入如何?”腼腆的卞周华不好意思直接说,算了一笔账:“60多头猪按现在的行情可卖十好几万,翠冠梨应该也能分个几万元。”

“那你明年收入不是有望达到20万?”

“那还要看行情。”刚刚脱贫的卞周华口气仍带着保守。

吴厚洪故意开玩笑:“你们脱贫了,我们的任务也要结束了。”

卞周华急了:“那怎么行?翠冠梨的技术还需要你们的帮忙。再说,你们应该看着我们致富啊!”

工作组的同志笑着说:“放心吧。上级要求,就算扶贫任务完成了,我们还要留下来进一步巩固战果。”

夜色已更浓,宾主双方的谈兴却未减,这样的帮扶之情又怎舍得轻易分别。

山里人习惯早起劳作,所以山村的夜话也不好贪恋,卞周华送别工作组一行。门前群山在烟雨笼罩中更加模糊了,它们曾无情阻碍过山民通往多彩世界的脚步,如今也正在孕育山民追寻幸福的梦想……

上一篇:【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刘家桥悄变旅游“网红村”
下一篇:省国资委扶贫工作队队长对话村民 花园村已变成真正的花园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