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老渔村盘活新产业

发布时间:2020-10-2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通讯员 吴凤庭

位于大冶湖南岸的黄石大王镇金湖村,曾是个传统渔村。4年前,1.2万亩渔业养殖水面退养还湖。全村206户78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户87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湖北理工学院驻村对口帮扶,引进光伏发电、服装加工、特色养殖等产业。如今,村集体年收入9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4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昔日萧条的村湾生机勃勃。

引进光伏发电

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

对于金湖村来说,2016年是个分水岭。

这之前,金湖村凭借万余亩围网、围栏,每年渔业产值达600余万,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这以后,大冶湖原有养殖水面退养还湖,村集体和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突然中断。村民除渔业养殖外,并无其他技能。由于历史原因,村里土地较少,仅100亩水田、120亩旱田。

“没有产业,脱贫是句空话!”村民代表大会上,湖北理工学院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胡卫东忧心忡忡,建议尽快引进新产业。

产业扶贫是脱贫治本之策,但产业发展有风险,找准项目并不容易。扶贫工作队会同金湖村反复研究论证,最先确定的项目为光伏发电。

说干就干!在扶贫单位湖北理工学院支持下,村文化礼堂楼顶、闲置荒山坡地上,建起多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24千瓦,2017年以来逐渐并网发电,村集体每年因此增收约15万元。

光伏发电见效快,但受政策影响较大,扶贫工作队开始琢磨培育其他主导产业。

能人回乡

办起服装加工厂

“这个服装厂可带动100人就业。”10月15日下午,金湖村党支部副书记曹庭伸带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一处在建的厂房。

这是金湖村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框架结构,2层,1600平方米,在已废弃大礼堂原址上建设,预计年底建成投用。

厂房动工建设前,金湖村委会就与返乡能人曹祥胜初步达成租赁协议。

曹祥胜是金湖村人,这将是他开办的第10家服装加工厂。在阳新县,他另有9个服装加工厂,年产成衣约500万件,销往武汉、杭州等地。

金湖村所在的大王镇以及周边乡镇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拥有充足的劳动力。经测算,该服装厂投入运营后,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左右。最重要的是,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每人每年可增收两三万元。

湖北理工学院扶贫工作队介绍,服装厂建成后,学校一方面可以组织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深度参与服装设计,另一方面也可采取送订单形式,开展消费扶贫。

据统计,金湖村产业发展建设资金已筹措350余万元,其中湖北理工学院支持60万元,建成产业项目3个,在建项目1个,培育家庭副业集群15个。

发展特色养殖

留住渔村记忆

大王镇金湖村曹庭永过去是渔民,退养还湖后,老人长期卧病在床,全家一度返贫,成为金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帮曹庭永暂时渡过难关,村里给他和妻子都安排了公益岗位,一个负责保洁,一个管护生态,每个月收入加起来有千余元。

据家谱记载,金湖村拥有500年历史,自古以来靠捕鱼、养鱼为生。退养还湖后,全村共封存渔船110余艘。

传统渔业村,如何保留原有特色?如何留住历史记忆?

湖北理工学院扶贫工作队介绍,一方面留下一些渔船,作为历史见证;另一方面,改造荒田,开挖成鱼塘,发展特色养殖,“现有两个鱼池共约100亩,主要养殖龙虾、螃蟹以及四大家鱼等。”

据悉,特色养殖让村集体年增收数万元,同时带动多人就业。

上一篇:记全国脱贫攻坚奖湖北获奖集体与个人——获奖是新的起点
下一篇:天门田间掀起新变革 从“土里刨食”到“特色生金”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