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全域旅游助“索道山村”过上好日子

发布时间:2020-10-28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李智

一条水泥公路连通前山和后山,索道改建成旅游项目,土特产走出深山,村里建起茶厂,有机茶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这些,是精准扶贫给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带来的变化。

渔山村距鹤峰县城150公里,被绝壁和深谷三面包围,居住着白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群众176户553人。昔日,渔山村后山的两百多村民出行全靠一条悬在600多米高空、长1000余米的钢索,渔山村因此被称为“索道山村”。2015年春,修路工程在渔山村后山两个组破土动工,从此山村面貌开始大变样。

“渔山村的变化,是我省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10月下旬,省民宗委有关负责人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近年来,围绕《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总体要求,省委、省政府先后推出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616”“1+1”对口支援工程、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支持武陵山片区发展的“二十条”措施、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的“十二条”差别化政策,民族地区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超过85%,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民心工程深入推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向武陵山片区投入扶贫资金50.78亿元,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宣恩“全域旅游”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片区脱贫攻坚走上“快车道”,点燃了“山里人”的致富梦想,原本沉寂的乡村驶上振兴发展的小康路。

截至2019年底,片区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自2013年底的30.14%降到0.2%,83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

“统筹衔接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加强省部联动、跨省协作,落实片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办实事清单,从超常举措向常态帮扶转变,从集中攻坚向长效机制转变,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该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两天销售8000余万元 湖北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全国领跑
下一篇:用“钉钉子”精神铆实产业扶贫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