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于一体的龙韵村。(通讯员 姬廷顺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姬廷顺 孟江
阅读提要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2016年底,十堰市贫困发生率高于28%的深度贫困乡镇有25个,深度贫困村371个,是该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短中之短、坚中之坚、难中之难”。该市举全市之力,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扶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今天,特选取一组“秦巴山脱贫故事”,以飨读者。
红色的爬山虎铺满墙壁,石板路面在绿荫下蜿蜒,游人或游览、拍照,或坐在秋千上,晒着秋日的暖阳。
10月23日,走进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目中全是景致。
龙韵村是十堰市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行政村,2016年底动工,2019年1月开村,占地160亩,31栋易迁安置房,住着全镇24个村的易迁户918户3211人,占全镇易迁对象的88.6%。除打造香菇和袜业这两大主导产业外,龙韵村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旅游,200余名易迁户在家门口卖土特产、开饭馆、从事旅游服务,人均年增收2万元。
村子口,土玩意最热销
“橘子甜不?”“甜不甜我说了不算,来,尝一个就知道。”
村口,几名游客围着徐海朝的柑橘摊,尝过后直夸甜,一人买了一袋。
说是摊位,其实是一辆小三轮车,上面摆着两筐柑橘,一筐30多斤。“从老家拉过来,一天跑两趟,轻松得很。”老徐今年59岁,老家在辽瓦村,种着一亩橘园,一年能摘3000多斤橘子。以前,卖给进村收购的商贩,一斤5毛。2018年9月,老徐家作为第一批居民搬进龙韵村,把橘子拉到村里来卖,一斤能卖1.5元。
等橘子卖完,老徐还打算卖香菇、核桃,“都是自家种的,不求赚多少,孙子读书买笔、本子的钱总能挣回来。”
老徐没有智能手机,没带现金的游客便到旁边店铺扫码支付,换回零钱。
保安老吴说,村里许多居民在老家种着果林,春天的草莓、夏天的西瓜、秋天的柿子,还有土鸡蛋、烧酒、粉条,都拉到这儿来卖。周末人多时,村口热闹得像市场,村里不收摊位费,还安排人帮忙摆置,“游客多,啥土玩意都值钱咯。”
父子档,火锅烧烤好红火
中午2点多,吴安建父子才吃上午饭。“有一桌客人,快吃完时又加菜,刚刚才走。”老吴说。
他们老家在肖家湾,山上的土房子,离镇上10多里。父子俩在外地打工,好不容易攒下一些钱,投资一个小餐馆失败,欠下不少债。
2018年年底,他们搬进龙韵村。村里动员老吴重操旧业,给出优惠政策:150平方米的门面,2年免租金。
吴安建决定试试,申请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装修门面,添置冰箱、厨具。2019年“五一”,小饭馆开张。老吴的拿手菜是酸菜鱼火锅,吴志文学过烧烤。父子档的生意不错,2019年营业额近10万元。
同行的龙韵村党支部书记李正阳笑着说,夏天的晚上,他都不敢从老吴家门前经过,“吃大虾、烧烤的人太多,怕被拉去喝酒,走不脱了。”
明年5月,村里就要收租金,1平方米10元。老吴打算接着干,还准备把包厢整理一下,提高档次,“扶贫贷款还了1万元,明年再还1万元。”
李正阳介绍,村里开了各类餐饮实体10多家,其中2家由易迁户开办,其余的也都在本村聘请服务员,带动近百人就业。
草编馆,老手艺成香饽饽
针线穿梭,将一根根龙须草缠实、绑紧,慢慢地,一只草碗在李祥梅手中成型了。
郧阳有三宝:红薯、苞谷、龙须草。57岁的李祥梅说,龙须草细密坚韧,她小时候上山割草,总要准备两把刀子,“刀锋一会儿就磨钝了。”因为这种特性,龙须草特别适合草编工艺品。
李祥梅是韩家洲村人,从小跟着老人编碗、盘、绳子、蓑衣。2019年搬进龙韵村后,被草编馆聘为专业老师,带5名徒弟。
草编馆近200平方米,摆放着各类作品。一双草鞋,标价200元;一只碗,95元。往日的家用品成了文创产品,不少游客把玩欣赏。
李祥梅的月工资是1500元,不高,但她很满意。“我这个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适合干这个。等效益好了,再谈待遇也不迟。”
草编馆位于龙韵村的文创区,这个区包括村落文化记忆街、江汉文化风情街和传统民俗工坊街,有55栋从各村复制的老屋,开设陶艺馆、布艺坊、奇石馆、民宿、研学中心等,带动百余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住上好房子,还要发展好项目,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柳陂镇党委书记党永生表示,将继续推动龙韵村的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