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武汉临空港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发布时间:2020-11-1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茶园果园林园都是致富乐园 瓜果蔬菜菌菇打造生态产业链

武汉临空港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慈惠街石榴红村一角 通讯员 徐一帆 摄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陆缘 张吉晴 孙婷婷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邹斌 通讯员 冯宇 李文 王寒竹 汤志坚 王梦曦 统筹 胡红兵

石榴红打造绿色发展路 汉江滨筑起都市田园梦

临近傍晚,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慈惠街石榴红景区打网台村湾内一派宁静,流水潺潺从小桥下流过,柿子树上的秋柿摇摇欲坠,几只慵懒的田园犬趴在门口草坪上安静地做着美梦,游人经过,也不睁眼瞧瞧。

远远望去,一排改造后老旧的民房让人耳目一新,由画家江中潮主创的一幅荷塘图,摇曳的荷叶、绰约多姿的荷花跃入眼帘。

去年7月,画家江中潮和他的朋友们发现了这里,他们在此打造了一座梦想庄园——武汉文艺家农场,这也是中国首个文艺家农场。

“早在文艺家们寻找适合创作的土壤时,临空港就向艺术家们抛出了橄榄枝。”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道。一拍即合,街道帮助艺术家们流转了6栋民房,并租了4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随后,艺术家们对传统民居改造,选取朱红和深灰作为主色调,将原本或黄或灰的墙面粉刷一新,并将大量画作布置其中,做成一个个错落小型展厅。

“非常欣喜,这里的农场接地气,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理想国。”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梁岩说道。除了梁岩,美学教授彭富春等艺术家纷纷来此设立工作室。

放空、写生、做手工制品、采摘、秋游,在文艺家农场遇见。这些在离汉口主城不过20公里的美丽乡村都可实现。

石榴红村曾经是慈惠街最偏远最贫困的村,2005年人均收入不足3700元。2005年以来,慈惠街借助 “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和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沿汉江河畔打造以“春桃、夏榴、秋桂、冬梅”四季花卉为主题的四个休闲旅游村。

由于地处武汉西郊的汉江之滨,景区在4个村落的建筑、景观和绿化上注重突出荆风楚韵的汉楚文化内涵,“川西、湖北、徽派”三大民居建筑群特色各异。

石榴红村是典型的“粉壁、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风格,景区结合特色建筑景观、旅游景观和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

近年来,临空港大力推进石榴红提档升级,不断完善辖区基础设施建设,让单一的农业种植产业模式,为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科普农业等复合发展模式,带领村民以特色种植、经营农家乐、开发游乐项目(如出租烧烤炉、观光自行车)等方式增收致富。

2019年,石榴红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7.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63.71万元,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4800元。较2005年,人均收入增长了近7倍。石榴红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共赢、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慈惠街在蔡家、八向、鸦渡三个大队打造了农业示范采摘点,建成了包括草莓、葡萄、蓝莓、樱桃、金钱橘、无花果等十余个品种园区。这些采摘园区为景区凝聚了人气,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石榴红的成功探索,是临空港大力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一大缩影。乡村旅游为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带来了销量,同时,瓜果蔬菜的品牌效应也为景区带来了游客。

全域旅游激活乡村活力 柏泉凭“古”焕发新风采

时令已入深秋,柏泉园林大队1200余亩黄澄澄柑橘正值大丰收。

“来尝尝,甘甜可口。”郭四玉与老伴站在耕耘多年的橘园里,笑容挂在脸上,身旁的橘子压弯了枝桠。

老两口热情的招呼下,游客纷纷将车停靠路旁,进园采摘,“我们园林大队的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橘园,柏泉的橘子好吃也是远近闻名的。”郭四玉自豪地说,依靠这三亩橘园,今年可增收3万余元。

园林大队位于柏泉农场北部,于1958年围垦后建队,依园林水果生产而出名。上世纪80年代,余刘湾村民引进柑橘获得成功。

之后,余刘湾划出600亩地承包给37户村民,大队免费平整土地,免费提供橘树苗,在产前、产中、产后持续提供技术服务,三年后枝头挂满的柑橘成了“金果果”。

“今年秋的柑橘产量预计可超360万斤!”园林大队副书记张华介绍,园林大队现有余刘湾、孙湾、陶湾3个自然村,橘树的种植面积已扩大至1200亩。“金果果”给大队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漫步在村湾里,平坦的柏油路,整齐划一的四层楼房,园林大队家家户户过上了令人向往的生活。

从漫野的橘园迷宫出来,不远处翠绿一片的梯田茶园引人前往。

“柏泉种植茶的历史悠久,龙井茶颇为有名。”张华说,依靠原有的茶叶种植地和经验,街道引进一家文化公司重新打造柏泉茶湾,建起茶叶旅游产业链,打造高端茶叶产品。

成片的橘园和满山的茶树,让园林大队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也带动了村民收入。2004年,大队人均收入仅3000余元,如今“自家种有橘树,育有菜苗,还能到茶厂打工,年收入超7万元。”

指着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茶湾,张华信心满满地说:“这里不仅是果园、茶园、林园,将来更是乡亲们致富的乐园。”

“柏泉可不止有这三园。”柏泉街全域旅游办公室负责人熊仁强骄傲地介绍,玉屏山、架子山等11座山岗林木耸翠,杜公湖、府河为代表8处湖泊波光潋滟,武汉三大古寺之一的景德寺、汉口地区最早的教堂柏泉天主教堂均坐落于柏泉。此外,还有600亩的郁金香主题公园等你打卡。

如今的柏泉,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风采。走进柏泉,体验“家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美丽乡村环境,在这里可以听山涧流水,品山泉清茶,令人心旷神怡,神奇之美、宁静之美,是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目前,柏泉全域旅游示范点建设已经启动,柏泉东部将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区”、“柏泉历史名人文化村”,重点打造柏泉古井、古村等景点,依托项目改善柏泉古井旅游环境,提升古镇旅游品质。

该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通过保护和挖掘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持续推进柏泉全域旅游示范点建设。

小葡萄串起大梦想 资源整合打响“东山”牌

夜幕降临,伴随轻快明朗的乡村蓝调响起,和着白日秋游于美丽乡村群力大队的愉快心情,从汉口而来的王芯和她的朋友们放慢了脚步,在名为“葡萄部落”乡村清吧里分享相册里的美图。

“葡萄部落”乡村清吧是东山街群力大队回乡能人高闯投资近百万元建成,外观时尚别致,在充满传统气息的乡野村庄中显得与众不同。

高闯曾在外闯荡多年,每次回乡看到大队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去年8月,他将现代都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开办了这间特色清吧。

之所以取名“葡萄部落”,高闯笑着说是在蹭家乡的“热点”——东山葡萄。江浙葡萄种植业发达,远销海内外,与江浙经纬度差不多的东山葡萄可与之媲美。

东山葡萄种植可追溯至1964年,当时东西湖经过围垦,原本是一片沼泽的东山,蜕变成了土壤富含有机质的农场,加上武汉独特的气候,给葡萄生长提供了天时地利。

在区农业农村局和街道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作为东西湖葡萄种植主产地,群力大队目前全村种植葡萄2000亩,亩产3200斤左右,亩产值27200元。

去年6月,以“阳光玫瑰”“夏黑”为主导品种的系列产品“东西湖葡萄”荣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群力大队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荣誉称号。

群力大队又名遮湖岗村,原是由多个小湾聚集而建,是典型的老居村湾。2016年起,群力大队开始规划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态美丽新乡村,从房屋立面整治、道路改造、排污设施完善、景观绿化、线路入地等方面着手,建设庭院式村湾,打造花园式居住环境,村湾面貌焕然一新。

东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耘介绍,东山街将依靠葡萄作为整个农产品发展的引擎,带动东山特色农产品发展,“整个东山街种植有6000亩的葡萄,除了目前大力推广线上销售与采摘外,接下来会研发葡萄酒、葡萄干等衍生农产品。”

葡萄虽小,却能串起乡村振兴大梦想。据介绍,近年来,临空港大力实施“东山品牌1+3推广计划”,以群力葡萄产业为契机,以东山特色农产品营销为主线,统一区域品牌打造“东山葡萄小镇”,统筹好线上营销平台、前置店和线下农旅资源。

“东山街走的是特色农产品道路,除了有葡萄,还有优质的水产品和蔬菜等。”东山街美丽乡村办公室主任林红兵介绍,目前东山街已经整合优质的农产品资源,统一打上“东山”牌,让这块地理名称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整合区域资源,深耕葡萄文化,打造农业采摘体验基地,发展精品农业旅游线路,葡萄产业正成为东山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张响亮名片,同时也是临空港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株菌让村民荷包鼓起 偏远村蝶变美丽乡村

距群力大队约16公里红星大队,是一处正在蓄势蝶变美丽乡村示范点。

“以前我们这个地方偏远,有个外号叫做‘西伯利亚’。”辛安渡街红星大队三角村村民们自嘲。

三角村,位于临空港与孝感、汉川边界区域,是一座移民村。十年前,丹江口移民来到了这里,他们与当地村民一起共同奋斗,村湾环境变更好了,日子过得更加滋润了。

走进三角村,临街的民居旁建起了一条510米的绿化环道,一座古色古香的街亭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小孩上学的候车室,做成古色古香的风格可以增添道路两旁的景观特色。”红星大队的副书记黄乘胜介绍。

作为临空港经开区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三角村将在今年通过建设验收,“你看房屋我们都按照统一风格进行打造,鹅黄色的墙面配上青砖屋顶。”黄乘胜说,村里还完成污水转化改造,实现生活污水的净化后用于农田用水,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现在村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今年60岁的龚玉兰十年前带着儿子、媳妇迁入三角村,村里的变化她看在眼里,“以前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移民很迷茫,但是在大队的引导下,我们有了奋斗的目标,这不,我家的责任田今年的蔬菜丰收,赚了不少钱,闲暇的时候我就带着孙子到新修的文化广场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惬意的很。”

村民生活幸福指数高,但是红星大队对于该村的谋划没有止步于此,“我们准备引进珍稀食用菌产业,形成拳头产业链。”红星大队总支书记童胜红介绍,此前三角村依靠大棚种植蔬菜让村民能够自给自足,但是想要走出特色农产品之路需要依靠优势另辟蹊径,“这里的村民大多是散户,如果组合起来就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目前,三角村已经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一家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加入,利用村民的大棚进行羊肚菌、大球盖菇种植,“现在稀有食用菌的市场需求大,一亩地能够实现增收4万元,同时还能解决村内的闲置劳动力,一举两得。”

乡村越来越美,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如今,以新沟镇、辛安渡街为代表的临空港西部地区,正从顶层勾画美好蓝图,重区域空间设计、重产业规划换档、重配套服务升级,让“生态”与“发展”相融合,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融合,使空间的创新布局与产业、人居环境得到彻底互动。

上一篇:巴东电商:让山货走“俏”全国
下一篇:大冶陈贵老矿乡变身绿富美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