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大战大考 记录2020】小康图景生动鲜活

发布时间:2020-12-30    来源:    字体大小:A-   A+

    

8月7日,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石门民族中学的足球场上,来自贵州恒丰足球俱乐部的教练员和学生们在一起。

8月20日,在天津市南开区养老中心内的康养基地里,医护人员帮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12月17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飞机维修专业教师在给学生上课。

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2020年9月17日)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面对疫情冲击、洪水来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国总动员,挂牌督战不含糊,坚决打赢这场民生保卫战!

疫情下,民生保障力度不减,百姓获得感实实在在:1月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0.6%,实现由负转正;前11个月,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一幅“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图景正越来越清晰。

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乎生计。

今年以来,在“六稳”基础上,犹如及时雨的“六保”政策迅速出台,纾困惠企举措保住市场主体,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守住“米袋子”、守好“菜篮子”,畅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一系列举措直达基层,立竿见影。

江南冬景似春华,浙江临海市白水洋镇上游村农民王曰杰揣着几十万元现金,满心喜悦地存到了银行。

担心疫情影响销售,当地政府联合农业专业合作社,从三四月份就启动宣传推介,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加上今年适逢杨梅“大年”,王曰杰承包的15亩杨梅比去年多卖了10多万元。

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最直接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和经济增速基本同步。社会保障加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同比名义增长8.7%,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增长12.9%……

收入是民生之源。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

织密民生“保障网”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一家月子中心,33岁的母婴护理师王利红每天忙得连轴转:照顾产妇起居、护理新生儿、准备月子餐……去年底失业在家的王利红,今年3月报名参加当地人社部门组织开展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获得母婴护理职业资格证书,顺利上岗。为做好疫情期间稳就业工作,重庆人社部门启动线上职业培训,依托300余家培训机构,上半年累计对26.5万人次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

今年就业形势稳定,1月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4个月下降。

社会保障兜底,帮扶贫中之贫和困中之困。截至目前,我国基本实现60周岁以上贫困人员全部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12月10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开出一大波“民生减负”清单。

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社会保障的深度和广度,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构筑起全方位保障线。

全方位提升“幸福感”

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青山环绕、碧水长流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一群小朋友在树荫下一字排开,在老师的指导下,手握画笔认真观察。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在画板上游走,描绘出了眼前的风景:蓝天、云朵、竹林、小溪、稻田……

“我的家乡在画里!”教写生的老师黄建国说:“环境改善了,眼前风景如画。”这几年,妙西镇将“全域大花园”作为奋斗目标,通过“河长治水”、环境提升等举措,让绿色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小康生活,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生活层面。顺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科教文化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越来越丰富。

更满意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剪影,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写照。

社保扶贫兜牢民生底线

社保扶贫作为民生底线工程,一头连着党中央,一头连着贫困百姓。

在重庆市渝北区,一本户口簿、一张社保卡、一份养老金,见证了67岁“阿妹”的生活变化。

20多年前,“阿妹”从外地流浪到渝北区古路镇希望村。由于没有身份证、户籍不详,也不善与人交流,“阿妹”一直没有申办户籍,养老保险更是没有着落。多年来,他们家是古路镇出了名的贫困户。

在推进社保扶贫工作中,渝北区社保工作人员与当地村干部、民警一起为“阿妹”和女儿办理了户籍,并上门为“阿妹”办理了超龄贫困人员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阿妹”现在每月可以拿到120元的养老金,待遇虽然不高,但对贫困家庭,这笔钱却是最重要、最稳定的生活保障。

在全国基本实现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后,人社部又下发《关于全力做好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工作的通知》,提出持续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动态清零”的新目标。

红色村庄奔向全面小康

“村民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刘国林经营的农家院快餐店,紧邻刘集支部旧址,从不缺游客。

刘国林是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人,这个鲁北小村红色历史悠久:1925年建立了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藏有1926年起保存至今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

如今,这里建成了国家AAAA级红色刘集旅游景区,《共产党宣言》纪念馆也在加速改造,每年来此重温历史的观众达10余万人次。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42万元,较10年前翻了5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村民生活走向了小康。

10多年前,村民们还住着土坯房,走着土村路。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说,经讨论,村里决心深挖红色资源,做大红色文章。

一个承载着红色基因的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起了集经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高标准花卉产业,形成了“红绿双赢”的强村富民新路。

在中国,有许多像刘集后村这样的红色村庄,他们下大气力挖掘红色资源,多元发展,奔向全面小康。

上一篇:赵海山在郧西调研时强调 多措并举助推扶贫产业发展壮大
下一篇:务实务本 职教特色 武软扶贫样本中的“育人味儿”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