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小萍
嘉宾名片
省人大代表、阳新县县长 明进华
列席会议的红安县县长 刘堂军
省人大代表、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垸村第一书记 徐志新
“夺取了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成就。5.8万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荆楚儿女彻底告别绝对贫困。”
《政府工作报告》如此总结我省脱贫攻坚成绩。
成绩如何取得?百姓怎样受惠?成果如何巩固拓展?1月23日,明进华、刘堂军、徐志新三位代表走进驻地湖北日报全媒体访谈间,讲述老区脱贫故事,分享心得体会。
“他站起来富起来,还带领大家致富”
残疾小伙当上了“邦富”厂长
秀美阳新,红色土地。
2014年以来,阳新县累计投入37.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11.4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成功摘掉戴了30年的国家贫困县帽子。
脱贫成绩的背后,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令明进华印象最深的,是浮屠镇张畈村80后小伙张炳炜。
“他15岁因病瘫痪,不能下床,没钱治疗,曾经极度悲观,私自让人把户口都注销了。一卧就是21年。”明进华说,在包保干部三番五次上门后,张炳炜逐渐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主动配合医院治疗,成功站了起来。
站起来后,在包保干部的一再鼓励帮助下,张炳炜当上了拖把厂的厂长,并给工厂取了新名字——邦富清洁用品厂。
目前厂里招聘了20多位脱贫户就业,其中有10位残疾人,已接到黄石4所高校和相关单位、企业5万多个拖把的订单,一年能赚10万多元。
张炳炜还享受了主动上门办理证照、贴息贷款等政策。如今,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50平方米的敞亮房屋里,张炳炜把户口又重新登上了。
面对未来,他信心十足,“我站起来了!我富起来了!我要做大做强邦富清洁用品厂,帮助其他脱贫户也富起来!”
“对贫困户而言,信心比金子还珍贵。”明进华说,张炳炜的人生经历充分说明,政策兜底解决贫困户后顾之忧是一个方面,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创造条件,建立“造血功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更为重要。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贫困户养鹌鹑成了“脱贫明星”
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红安红土地,红苕红天下。
2018年8月,红安成为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县。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最近一次党政扶贫考核全省排名第六,黄冈市排名第一。
讲述老区人民的脱贫故事,刘堂军的关键词是“奋斗”。
45岁的王晖红,是七里坪镇大山里的村民。2009年,因治病欠下债务,他一度想轻生。
2015年,王晖红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他搬进安置点新家,教育扶贫让孩子上学不发愁,健康扶贫让他治病不背债。但是,光靠扶贫政策过日子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王晖红养猪、养羊、养鸡、养蜂,规模越来越大。
2016年起,他自学养鹌鹑,栽了无数次跟头后,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鹌鹑专家。他走进直播间,鹌鹑蛋、土鸡蛋产品迅速“走红”,产品供不应求。当年,全家养殖收入超过10万元。
2020年4月,疫情一解封,他就卖了5头肥猪,纯收入2万多元,大灾之年迎来了开门红。吃水不忘挖井人,他掏出2000元为村里购买防疫物资。
“起早摸黑,人确实很辛苦,但是,你会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你会吃得很香、睡得很甜。”多次上门后,王晖红掏心窝的一番话,让刘堂军感慨不已。
“从生活绝望,到身体越来越好,浑身是劲,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刘堂军说,王晖红的故事充分说明,扶贫要扶志,脱贫靠产业,幸福靠奋斗。
“厌人垸”变成“燕儿谷”
小村庄引来清华北大毕业生
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
提到家乡,徐志新豪情满满。
板栗、甜柿、天麻、茯苓……在访谈间,他将罗田的脱贫产品,一一向网友推介。
2011年,在北京当律师的他,带着半生积蓄,回到家乡燕窝垸村,担任第一书记,探索村企联建,实施产业扶贫,建设美丽乡村。
经过近10年的奋斗,曾经的“厌人垸”,变成承载梦想的“燕儿谷”。村里变美、农民变富,徐志新一头黑发也变白了。
奋斗路上,也有苦闷的时候,但他一想到在患胃癌的村民张建初家中听到的一段对话,又动力十足。
“小朋友,你感觉家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原来一年只能见到一次爸爸妈妈,现在每天都可以见到爸爸妈妈。”
“9岁小姑娘的回答,打动了在场所有人。”徐志新说,近10年村里有300多个村民选择“燕儿归巢”,在家门口就业,包括张建初和他的妻子。燕儿谷团队本科以上学历18人,硕士以上5人,包括北大、清华、武大等名校毕业生。
山是那山,水是那水,回乡能人助力脱贫攻坚,使山乡旧貌换新颜。徐志新说,燕窝垸村的实践证明,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