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日,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脱贫户忙着将香菇剪根、装袋后发往武汉,这一特色项目带动了该村15户贫困户脱贫。 (通讯员 张发喜 摄)
2020年元旦前,罗田县大河岸镇周家嘴村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们高兴地晒起了年货。(通讯员 周中平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冬林 刘胜 通讯员 周月婷
阅读提要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与贫困的抗争史。
湖北一直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之一,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脱贫之路,经历了开局、起步、攻坚、冲锋、决战五个阶段。
以改革开放尤其是1986年为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脱贫政策理论、扶贫机构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最初的以解决温饱救济式扶贫到后来的“八七扶贫攻坚”、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再到“精准扶贫”,荆楚大地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在2020年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昂首迈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
让耕者有其田
千疮百孔的旧中国,人民命薄如纸。
从1921年建党以来,结束剥削和压迫,让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消灭贫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天然基因。
水患重、山区多,战乱频仍,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大别山区等地出现成片的乞讨村、要饭族,人民流离失所。
为了反抗反动统治,走出苦难的生活,荆山楚水革命风暴风起云涌。湖北老一辈革命家带领荆楚儿女,汇入全国革命的宏流。
雄鸡一唱天下白。
1949年到195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北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到1952年底全省土改基本结束后,贫雇农人均分得1.5亩耕地,还有一定的粮食和生产工具,实现了农民世世代代盼望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有了摆脱贫困的物质基础。
作为一个集老、少、山、库于一体的贫困面较大的省份,让农民吃饱饭、有衣穿,是当时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
“据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山区和老区还有几个大姑娘共穿一条裤子的例子,一些人都还吃不饱饭。”省扶贫办社会扶贫处处长夏述国说,把土地还给农民后,湖北农民生存状态极大改善,到1957年,人均寿命从建国前不到40岁迅速提高到近60岁。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时光的车轮驶入1978年,湖北GDP仅151亿元,人均仅300元左右,农村不少地方仍在靠天吃饭。
必须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机制,安徽小岗村的改革,迅速在荆楚大地生根发芽。
“到1984年,湖北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自主经营权,许多地方吃饱肚子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夏述国说。
不过,包产到户后,农村收入差距扩大。一些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高寒山区,一些基础条件较差、老弱病残的农民,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发展滞后,温饱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省社科院三农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毛铖介绍,1985年,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仅有206元,参照当时的国家标准,湖北仍有绝对贫困人口718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有先富后富,但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
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
当年,湖北省政府设立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山区建设和扶贫工作的决定》,提出两三年内基本解决山区6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
湖北扶贫事业翻开全新的一页。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新的机构,扶贫从哪里切入?
省扶贫办二级巡视员殷雄飞说,当时,扶贫模式从过去的“夏给粮、冬给棉、年终给点过年钱”的救济式扶贫,向“给钱粮、给项目、给技术、减负担”的开发式扶贫转变。
1989年,全省开始实施温饱工程。1991年,投入各种资金和贷款共计7700万元,完成地膜玉米种植面积360万亩,增产玉米4.1亿公斤,解决了215万人当年的口粮问题。
到1993年底,全省贫困人口由718万减少到394万,贫困发生率由18%下降到8.5%。大部分贫困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
这一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升格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相应在省、市、县组建各级扶贫办,充实人员、编制与资金。
1994年,中央审时度势,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对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力争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八七扶贫以县域为中心,将扶贫开发工作重心下沉,湖北有25个县列入其中,全省每年解决60万至8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省扶贫办一位退休老领导回忆,八七扶贫首次明确省长负责制,有目标,有计划,有期限,有策略,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战略攻坚阶段,这为后来的“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到2000年,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1172万减少到128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3%。
进入新世纪,我省扶贫进入到巩固提高、整村推进阶段,进一步提高贫困线标准,工作思路延续了八七扶贫思路。到2010年,全省共解决47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纯收入增加到3451元,年均实际增长9.7%。
这一时期,湖北率先探索出建档立卡、调查摸底、动态管理等精准扶贫的雏形,在全国成为样板。
精准扶贫,取得全面胜利
决战贫魔,越到最后,越要啃最硬的骨头。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的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按照中央的要求与部署,我省进入精准扶贫时期,开始决战决胜的总攻。
2015年9月24日,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
书记、省长“双挂帅”,每位省领导联系一个贫困县,不摘帽不脱钩。
从省到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签订军令状,压实压紧责任。
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方针,从市到县,我省一级级绘制蓝图,倒排工期。为保证目标靶向更为精准,我省在全国首先对精准识别进行审计全覆盖。对全省96个县市区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一个个病因被找出,一条条脱贫之策开始实施。
武陵山中的恩施州,围绕一红一绿发展富硒茶产业,实施旅游扶贫。秦巴山区的郧阳区,建起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单体项目,发展“香菇小镇”。大别山麓的麻城市,实施“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业一品”,聚焦“花经济”。幕阜山里,启动绿色产业带建设,围绕6大绿色产业,建成项目33个……
全省37个贫困县形成54个主导产业,建立4.3万个农业合作社,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316万贫困户被紧紧扭在产业链上实现脱贫。
从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到精准退出。2万多个工作队深入贫困村,挂图作战,不胜不休。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期而至的超大洪水,省委主要领导铿锵作答:坚决做到“底线不破、后墙不倒”,湖北绝不拖全国后腿!
2月,2万多个扶贫工作队提前结束休假,下沉到村里战“疫”战“贫”。3月,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通知》,出台一系列非常对策,化解疫情影响。面对超大洪水,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户一策,确保全省未出现因洪致贫的现象。
2021年4月13日,省委书记应勇郑重宣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湖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全省5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告别千年贫困,荆楚儿女站上了奋斗新起点,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