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胡融 通讯员 刘世民 陈钦 陈怀虚
选茧、打棉、清洗、脱水、烘干……一颗颗蚕茧经过一番机械操作,变得柔软丝滑,再经工人手动扯丝、缝补,一张精致的蚕丝被制作而成。7月30日,罗田县德利丝业有限公司蚕丝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着。
德利丝业始建于1993年,是湖北蚕桑茧丝绸行业存留时间最长的制丝企业,也是罗田桑蚕产业“领头羊”。公司年产优质茧丝棉100余吨,高档蚕丝被及配套产品1万多套,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
抬头桑遮目,走路桑绊脚。上世纪80年代,罗田桑园面积超过10万亩,养蚕户超10万户,年产干茧1000余吨。后来,全县桑园面积仅剩2万亩,不少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将初加工的原材料卖给苏杭或海外做成品,蚕农挣不了钱,养蚕业也一度凋零。”德利丝业董事长潘道进道出缘由。
能否重现“蚕桑之乡”盛景?潘道进在桑蚕产业摸爬滚打40余年,他认为,种桑养蚕要赚钱,势必需要延伸产业链,创建品牌,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2016年,潘道进注册“梦相丝”纯天然高端蚕丝被商标,投资800多万元进行厂容厂貌和技术改造,生产高档蚕丝被、睡衣、床上用品等系列真丝产品;同时开发以桑蚕蛹、桑葚酒、桑果干、桑叶茶为主的系列保健食品,推进蚕桑产业提质升级和多元化开发,向全产业链发力,增加产品附加值。
“桑叶做茶、桑果做酒,延伸产业链每亩能增收2万元。”潘道进说,公司还要加大研发力度,与科研院校合作,提取桑叶茶氨基酸做药材原料、利用蚕胶做面膜,吃干榨尽一棵桑。
不仅如此,潘道进还将老厂房改造成桑蚕产业工业遗址,各类老机器设备一一陈列。“用传统产业带动旅游观光、用旅游观光带动产品消费、用产品消费完善蚕桑文化建设。”潘道进说,公司将重点开发种桑养蚕、桑葚采摘、缫丝博物馆、蚕丝被手工制作工艺、桑叶桑果系列农家菜肴等观赏体验项目,将生产过程全程开放,让游客到实地休闲观光体验,购买看得见的放心产品。
龙头舞动新“丝”路,桑蚕产值翻了番,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发展。2019年,三里畈镇夏家铺村成立罗田县亿丰绿色生态专业合作社,流转200亩土地栽桑养蚕。村支书田显松介绍,合作社将原村部小学改建成小蚕共育室。一至二龄的小蚕由经验丰富的社员集中饲养,确保小蚕质量,长大一点后分到农户饲养。今年春蚕收获近千斤,让大家尝到了发展甜头。眼下,合作社忙着蚕室消毒,准备迎接夏蚕宝宝进驻,已有20多户迫不及待地报名领养大蚕。田显松说,3年内要发展到500亩,带动农户80至100户。
“在德利丝业引领下,罗田蚕桑产业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之路。”罗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红扬说,要支持各乡镇发展桑蚕产业,培育一批像德利丝业一样的企业,以龙头引领,将桑蚕打造成罗田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