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里,农机手用翻土机翻地。
群力村的“鱼菜共生”项目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
□ 长江日报报道组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佳节刚过,武汉的田间地头及农业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已经忙活了起来。长江日报记者兵分五路,分别探访了智慧蔬菜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农科创企业、脱贫村等点位,发现了一幅幅武汉乡村“勤耕图”。
■ 智慧蔬菜基地:春耕春收忙,抢抓开门红
立春至,农户忙。春节长假刚结束,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东西湖区柏泉街道西二大队的强鑫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时,看到的是一派繁忙的“勤耕图”。
在小白菜育苗大棚里,58岁的郭哲士正在地里进行撒种作业。郭哲士告诉记者,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在忙碌中度过,“从2月10日开始我们就要进行分批分期的抢种,每批次的抢种最少要持续一个月左右,从而保证合作社里每天都有新鲜的叶菜供给武汉市的各大商超”。
旁边的大棚里,农机手正推着翻土机,在地里铆足了劲儿地往前“冲”,其他农户在后面除草、翻沟、压膜,形成了一幅“人勤春来早,春耕正当时”的农忙场景。
在基地工作了五年的卢少华正在采摘大棚里刚刚长好的油麦菜,新鲜采摘下来的油麦菜被整齐地摆放在地上的菜篮子里,看上去格外诱人。“我家一共三口人,现在全都在合作社里进行蔬菜种植与采收工作,我们全家每天能收完一整个大棚的蔬菜。”卢少华乐呵呵地说。
“今年我们合作社打算在种植技术上有所突破,通过发展智慧农机来提高农户们的收入。”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蒋盛栋介绍说,“2021年,强鑫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产值有2000多万元。今年,我们计划引进机械化播种模式,提高播种效率,扩大农业生产,提高蔬菜产量,增加产值,从而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同时增加相应种植作物品种,丰富武汉市民的菜篮子。”
据了解,强鑫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共有社员200余户,种植面积约800亩,目前每天能向武汉市场输送四五吨新鲜叶菜。
■ 美丽乡村:群力村“鱼菜共生”项目即将投产
元宵节刚过,2月16日一大早,蔡甸区侏儒街道群力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周向阳,就安排负责绿化施工的施工队种树铺草,村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周向阳告诉记者,群力村美丽乡村的基础工程1月份基本完成,铺草坪和种树一开年就安排上了,估计一个月可以完成,到时候村湾会更美丽。“马上群力村美丽乡村二期工程即将开建,我们肯定会把一期这个收尾工作做得漂亮,给二期树立一个好的样板。”
2021年8月,群力村美丽乡村建设开工,347栋房屋进行立面整治,新建水泥路,旧水泥路刷黑,改建公厕,建立停车位,尤其是沿着村里老襄河两岸种上树木,铺上青石板,装上围栏……“我们住在农村一辈子,没想到房前屋后会变得这么漂亮、干净、整齐,儿子过年回家,都有点认不出来了。”出门遛弯的村民田次香说,以前村里道路泥泞,特别是到了冬季下场冷雨,大家都不想出门。腿脚不便的村民雷四村也对村子的变化赞不绝口:“现在路灯装好了,到处是水泥路,就算是晚上,我也可以约朋友一起出门遛弯,去村里的凉亭聊天了。”
村里美丽乡村建设投资的“鱼菜共生”产业,也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这是去年群力村引进的新型产业,玻璃大棚调节温度,底部做好“三通一平”,然后再用泡沫盒子拼装成“鱼池”,“鱼池”上方种菜,菜根扎进鱼池里,鱼的排泄物可以给菜提供养分。“菜不喷农药,而且是净菜,鱼也不喂药,这样出产的鱼和菜品质很高,都是走高端配送市场,效益可观。”周向阳书记介绍道,“我们这个项目不仅仅是村里致富的抓手,增加集体收入,增加就业机会,还能集观光、研学、科普于一体,群力村会越来越时髦。”
■ 脱贫村:青云村开年卖莲藕增收30余万元
洗藕、分装、装车、运输一条龙。2月15日,记者抵达黄陂区王家河街道青云村村委会时,门前广场上正热闹,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和村民们一道,抢抓开年莲藕销售,村民们自种的莲藕,不到一天,就从地头运到了公安民警的餐桌。
据介绍,武汉市公安局是青云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春节假期刚结束,2月9日,武汉市公安局就启动了“消费助农”通道,动员全市公安系统食堂按照每斤4.5元的价格,帮助青云村村民销售莲藕7万斤,直接帮助村里30多户种藕村民增收30余万元。
年近五十的吴三苕,是青云村莲藕种植户中的一员。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吴三苕养鸡种藕,家里的3亩多地,每年能产6000多斤莲藕。“本来不敢多种,怕不好卖,没想到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几天就卖完了,太开心了!”
开展“消费助农”是武汉市公安局党委帮助青云村村民增加收入的有效举措之一,至今已经坚持了5年,直接帮助村民增加收入约200余万元。工作队队长张爱萍介绍,一方面,工作队鼓励村民养土鸡,种萝卜、莲藕、猕猴桃、火龙果、橘子、葡萄等;另一方面,积极拓宽村里农产品销售渠道,除了依托全公安系统帮助采购外,今年还准备开设“线上+线下”销售方式助农。
青云村党支部书记熊兵介绍,今年,青云村还计划挖掘村子的红色资源,遵循“红色”资源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在青云村筹建黄陂县委第一党支部历史资料陈列馆,配合采摘、观光、民居等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红色研学产业链。
■ 田园综合体:紫薇都市田园二期工程建设忙
2月13日,记者刚刚踏进紫薇都市田园,就被不远处的一阵阵掌声所吸引,原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表演开始了,舞台前早已座无虚席,游客们共同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据介绍,春节期间,紫薇都市田园也是在繁忙中度过,假期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舞狮、赏花、亲子游乐、农事体验等项目格外受欢迎。
正在园区劳作的工作人员却没有因为热闹的演出而分心,一眼望去,三十多位村民正拿着铁锹等工具,有的在修整稻田沟壑,有的在挖渠引水,有的在栽育新苗,不远处还有农艺师正专心致志摆弄着花卉。园区相关负责人陈荟艺介绍:“开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名村民在园区劳作,稻田春耕、荷塘养护、花卉苗木剪修……这些都是现在园区的重点工作,为即将到来的春季出游做好准备。”
不远处,一个精气神忒足的大叔正安排着员工维护园区各个板块的修整工作。大叔姓袁,今年已经69岁,曾因病致贫,守着几亩耕地维持生计。2012年,袁大叔的田地被规划整合到园区建设,他也来到园区工作,十年里他种过苗木、挖过水塘、修过民宿,现在做起管理得心应手,收入较之前务农翻了5倍以上。
目前,紫薇都市田园正处于二期建设阶段,外围面积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园区建设当中,通过产业发展享受利益分红。
据介绍,2022年,紫薇都市田园将以稻田为基底、以乡愁为纽带,建设集赏紫薇、游稻田、品虾鲜于一体的生态园区,园区的核心区域以旅游观光、亲子娱乐为主,外围新设高标准生态农田,实现生态稻田循环种养,并着力打造智慧园区,提升游客入园后的体验感,吸引更多的市民来感受静谧的田园时光。
■ 农科创企业:武汉多倍体水稻研发中心智慧育种忙
2月16日上午,在黄陂区武湖的多倍体水稻全生育期智能育种工厂,水稻育种科研人员正忙着查看种苗生长情况。武汉多倍体水稻实验室主任舒园园介绍,实验室中,育种材料正处于新创制四倍体材料的收获和鉴定,以及新二倍体水稻材料愈伤诱导时期。“因为把二倍体水稻加倍成四倍体水稻需要5个月左右,所以一开年,我们实验室就着手新材料的四倍体种质资源创建工作,好与武汉基地今年夏季育种做对接。”
“放假不停产、科研不停步。”舒园园介绍,多倍体水稻在海南陵水的南繁基地中,现在大多育种材料均处于分蘖期,是田间水肥和虫害管理的关键时期。早在春节前,武汉多倍体水稻科研团队首席科学家蔡得田教授就已经在海南田间值守,开展南繁育种,2月份的主要工作是水稻田间管理。
从田间育种到实验室组培加倍,再到田间育种,构成了多倍体水稻育种工作者年复一年的工作常态。
“全生育期智能育种技术的突破,为水稻与其他作物的加代育种和高效栽培提供了新思路。”武汉多倍体水稻研发中心负责人陈柏林介绍,今年,团队将加速丰富多倍体水稻种质资源,加快多倍体水稻遗传学机理研究和水稻品种审定。同时,借力多倍体水稻全生育期智能育种工厂的技术支撑,期待能研究出未来水稻实现精准营养供给和光温调控,实现无菌空间和立体栽培、全程机械化。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余康庭 胡毅 蔡梦娅 见习记者周嘉锡 通讯员林建武 张璐 陈龙 制图 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