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肖永军 管政荟
1月28日,走进松滋市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口,“荆州博士第一村”的村标赫然醒目,村口一道“励学门”上,一面写着:莘莘学子为中华崛起勤读,拳拳爱心将人才培养勤耕;另一面写着:父老乡亲姊妹的照看有我,祖国繁荣家乡的建设靠你。
来到村委会,松滋文联文艺志愿者小分队正在此举行送福送春联下乡活动。只见院子里一字排开的几张长条桌上,松滋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许启虎带着教育系统的书法志愿者们俯身泼墨挥毫,村民在一旁喜滋滋地看着,排队领取。
“20年间,村里走出11名博士、32名硕士、195名大学生。”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介绍。
说话间,村里博士馆管理员走上前来,与来自松滋一中的高三学子、书法志愿者方菥贝商议博士馆门前写什么春联好。已顺利通过书法高考的她略作沉吟,提笔悬腕、凝神聚力,一副清篆体对联一气呵成: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横批:春舒锦绣。
“这个好,符合我们博士村的村风、理念。”梅启新称赞之余,不忘给我们“忆苦思甜”:别看今天热热闹闹、翰墨飘香,几十年前却是一无资源、二无项目、三无人脉、四无积累,村民收入基本靠打工。
变化始于理念的转变。“不比做屋,只比读书。争取用20年左右,实现每家出一名大学生。”村委会挤出资金设立奖学金,每年为考上大学的孩子提供奖励:考上博士奖励3000元,一本奖励2000元,二本奖励1000元。
新建的博士馆里,展示着从村里走出去的博士事迹;工匠长廊,贴的则是在外有成之士的创业故事。青年志愿者开办“四点半课堂”,辅导留守儿童做作业、读经典、玩益智游戏,培养下一代养成崇德尚文的好习惯。
有播种就有收获。村里走出去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明,带回乡村振兴的金点子:利用丘陵山地发展油茶产业。如今,“姜家岭山茶油”获得注册商标,全镇油茶面积已达2.65万亩,1万亩已挂果受益,亩平增收1500元。省林业局也在此成立专家工作站,点对点服务“油茶小镇”建设。
截至目前,外出学子累计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捐资200多万元,成立产业发展基金150万元。乡贤助力下,全村高标准铺设研学路2公里,水泥路、乡村产业连接路4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