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是全国第一个土家族自治县,是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的发源地。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有着1200年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国家群众文化最高荣誉“群星奖”。近年来,来凤县依托土家民族文化优势,紧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以土家族原生态摆手舞的传承、拓展和融合发展作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舞”为媒,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的有效途径,带动了文旅融合发展、全民身体素质提升和社会互助和谐。
一、健全“舞”之体系,建强服务平台
摆手舞是土家儿女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创造的民族舞蹈,具有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生活气息浓厚、群众参与认可度高等优点,将其作为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先遣队”,不仅能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能探索走出地方小舞种健全公共文化大服务的新路径。
一是实行三级联动。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区)联动,统筹推动的特色文化服务体系。县政府成立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来凤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31个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推动以摆手舞为龙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摆手舞传扬纳入《来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统筹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发展。实行乡镇全域协调谋划发展,成立乡镇原生态摆手舞保护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摆手舞传承及弘扬。依托村(社区)“两委”,推进摆手舞下沉一线、走进群众,组建村民摆手舞队伍,融入村级文艺演出,进一步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
二是打造三类场所。打造一个大型活动场所,投资2.6亿元建成占地68943平方米的喳西泰广场,可容纳三千人同跳摆手舞。打造一批活动展示场所,投资1450万元,打造舍米湖村摆手舞示范基地,修缮茶堰堂村摆手堂、舍米湖村摆手堂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成摆手舞传承基地3个、传习所1个,增强文化服务内涵。打造一批群众健身场所,在城区建成各类文体广场25个,成功打造15分钟健身圈;在乡村累计建改村级文体广场127个,村级文体广场覆盖率100%。
三是汇聚三方力量。坚持政府主导,通过制定《来凤县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摆手舞健全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政策保障。坚持社团协同,在全县范围内组建来凤县摆手舞协会等12家群团组织,推动土家文化深入群众、走出山区,推进“艺术土家”打造。坚持社会参与,引进社会企业从事以摆手舞为核心的文创产业链建设,全县现有文化企业5家,重点开发摆手舞服装、服饰、纪念品等产品20余种。
二、拓展“舞”之范围,丰富服务内涵
为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来凤县大力实施以摆手舞为重点的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建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一是作品多元化。植根历史、贴近实际,出版了《摆手舞与普舍树》《摆手魂》《卯洞集》《湖北来凤土家摆手舞传承人传记集》等书籍,对摆手舞的渊源、发展、特点等进行收集整理,以文字形式满足土家人民对土家文化需求;通过发放“摆手舞健身操”光盘,创造10余件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和《酉水人家》MV等,通过通俗化、视觉化方式,让摆手舞被群众广泛接受。
二是载体多样化。通过由县图书馆、8个乡镇图书馆分馆、218个村(社区)图书室、10个图书流动服务点构成的县域读书体系,将摆手舞等各类书籍送到千家万户。通过完善图书馆集群自动化管理及自助借还系统,群众可在任意图书馆及分馆借阅摆手舞等各类书籍,并可以在任意一馆还书,推动文化服务便民化;整合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等智慧平台资源,推动摆手舞教学电子化、数字化升级,在县博物馆打造网上数字展示平台,满足群众24小时文化需求。
三是传播多渠道。为满足农民、学生、职工等各类群体文化需求,来凤县开展摆手舞“六进”活动(进机关、学校、企业、景区、社区、农村),将摆手舞教材分发至全县45所中小学校,推出摆手舞课间操、幼儿健身摆手操等易学舞蹈,让学生利用课间操、体育课学习;编排《土家健身摆手舞》,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跳摆手舞工间操;引导广大群众把摆手舞与广场舞结合,让摆手舞成为了土家人民特有的广场舞。通过拓宽传播渠道,“上到99,下到刚会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处处活跃着土家人民的秀美舞姿。
三、强化“舞”之队伍,壮大服务力量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在人,通过壮大摆手舞文化传承队伍,来提高服务质量,带动广大群众的参与。
一是扩大队伍。全县现有各类摆手舞表演队伍136支5000余人,上到古稀老人、下至读书孩童,覆盖了农民、学生、工人等各个群体。目前,全县已共有30000多人会跳摆手舞,覆盖各个乡镇、村组。
二是强化培训。强化文化发展“领路人”培养,全县已形成由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2人、州级7人、县级45人等构成的四级摆手舞传承人体系。对传承人的定期集中培训已开展48期,推动摆手舞动作由最初4个传统规范动作扩展到现在的18个。强化文化“服务员”培养,组织村级文化专干、文化爱好者到县文化馆开展集中免费培训万余人次,将摆手舞学习纳入县委党校学习必修内容。全县196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摆手舞文化工作者,开展摆手舞“送上门”服务。
三是保障资金。将摆手舞推广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有突出贡献的摆手舞传承人,按照国家级传承人20000元/年、省级传承人10000元/年、州级传承人6000元/年、县级传承人1000元/年的标准予以补贴,保障摆手舞传承及文化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投资130万元为196个村(社区)配备摆手舞服装、音响、鼓、电脑等设施,推动以摆手舞为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经常化、作用最大化,保障群众文化需求。
四、彰显“舞”之魅力,共享服务成果
通过摆手舞传承与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文化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一是文旅融合促经济。通过摆手节、牛王节、土家过赶年等特色活动,以摆手舞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辐射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消费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持续得到完善。摆手舞还应邀出席中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走出国门在澳大利亚、法国等国演出,向世界传递出极具魅力的中国土家文化。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因摆手舞慕名而来的游客就达5万余人次,通过摆手舞展演带动3万人实现增收。
二是全民身体素质提升。摆手舞是一项全身运动,能够有效活动颈椎、肩、胯、腿等身体各个部位,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将摆手舞作为每年全民健身日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跳摆手舞,逐步引导群众建立起“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生活理念。
三是社会互助和谐。摆手舞将居民村民联系在一起,群众打麻将时间少了,邻里矛盾纠纷少了,社会风气正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健康昂扬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摆手舞将军民融合在一起,每逢节假日组织人员到消防大队、看守所等部队所在地开展摆手舞活动,军民“鱼水”之情更加融洽。摆手舞队伍将不同民族人员组合在一起,土家、苗、侗、瑶、汉等各族人民交往更加密切。来凤县已连续7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荣获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