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保康县纳入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以后,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取得明显变化,五年实现脱贫奔小康目标”的要求,县扶贫办编制了《保康脱贫专项规划(2009-2013)》,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进步、整村推进、技能培训等五大类规划11个项目。五年来,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向内挖掘资源,较好的实现脱贫规划任务目标。
一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围绕全县核桃、茶叶、烟叶和食用菌“四个大县”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一个产业培植一个龙头企业“的理念,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扶持投入20家农业龙头企业产业贴息资金1423万元,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家,涵盖烟、茶、药、畜、菌、核桃等各个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了对特色主导产业的全覆盖,全县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突破70万亩。到2013年底,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01家,网络农户4万多户,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0亿元,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扶持154户贫困农户到户小额贴息110万元发展养殖、种植业,实现增收脱贫。投入132个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产业建设项目资金2038.04万元,发展经济林园20.76万亩,特色养殖840.3万只(头),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9万余人,贫困村“一户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底3425元增加到2013年底5538元,贫困人口减少到9.2人,减少了5.4万人。
三是基础条件全面改善。五年来,新修通村水泥路810.8公里,全县257个行政村100%通水泥路;新修通组砂石路1036公里,到2013年底,砂石路通组1213个,通组率达到100%,彻底解决了村级群众的行路难;坚持蓄、引、提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有水吃与自来水相结合,在工程形式上以集镇型、集中型和院落型三种类型为主,累计投资6546万元,解决15.7万人饮水问题,其中解决饮水困难学校师生2.7万人;累计投入1186.5万元扶贫资金,实施扶贫搬迁2548户9956人,生态移民395户958人,极大地改善了高寒偏远地区贫困户的脱贫致富环境。
四是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对132个村启动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其中第一轮108个村,新一轮32个村,共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1090个,116个村已实施完毕,达到验收标准。整合投入各类扶持资金41878.25万元,其中财政专项帮扶资金5109.1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6835.84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638.66万元,通过将整村推进扶贫与全县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新型农村社区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重点贫困村面貌全面改善。
五是农民素质有效提升。坚持”择贫而训、择贫而补”的原则,共实施雨露计划培训3024人,转移就业1824人,兑现补贴资金295.1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培训输出学员每人年均工资性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带动了1万多户贫困户脱贫,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以重点贫困村为平台,开展以种植、养殖为重点“送技术、送政策、送法律、送文艺、送信息”的”五送“活动150场次,向农户发送《农村实用技样资料汇编》、《扶贫政策宣传资料》、《五五普法读本》4万余册,培训科技致富明白人38950人,基本达到“户有1-2个科技致富明白人,掌握1-2门脱贫致富实用技术”目标,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明显增强。
六是村级管理更加民主。坚持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聚集全县合力,加强政策扶持和示范探索、指导,全县257个村均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项目,各村集体经济村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尧治河村成为全县首个过亿元的村,堰垭、中坪、黄龙观、九里川等4个村超过千万元,9个村过百万元,62个村过十万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建设村级组织活动阵地36个,村民文化活动中心56个,村级班子的领导力量和战斗力量得到筑固和加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