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探路,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变化在哪里?
9月24日,记者在龙凤镇看到一幅喜人画卷:安置小区机声隆隆,特困户搬进新家,梯田茶园泛着翠绿,成片蔬菜喜获丰收……
这表明:山区贫困是可以改变的。今年上半年,龙凤试点新建、续建项目59个,完成投资近7亿元。
项目催生变化,坚定了龙凤镇2.4万人富起来的信心。
识别贫困户,把最远最穷的群众搬出来
扶贫的第一步,在于对贫困人口的识别。
在贫困人口识别机制上,制订百分制考核评分表,从人口、居住环境、负担、经济基础情况四部分20项指标严格打分识别。
百分制考评识别贫困人口6338户20618人,特困户326户917人。对特困户,由政府兜底,通过社保、救助解决困难,恩施市试点办工作人员杨新锋介绍。
在龙凤双堰塘村,特困户赵润革道出了“搬迁户”的心声。“再过半个月,我和儿子再不用住在别人家了;活了一辈子,如果不是政府,我哪里敢指望住这么好的房子。”72岁的赵润革是双堰塘村茂枝坝组人,44岁的儿子患病痴呆。多年来,他家只有一座低矮的、不到60平方米的土墙屋。
双堰塘村党支部书记张勇介绍,特困户的房子由政府建好、装修好,他们只需拎包入住。村里8户特困户,差什么政府为他们解决什么。
把居住环境最恶劣的农户搬出来。目前,承接易地搬迁的安置小区——双堰塘中心社区一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已有100户交了定金。一条宽10米、长1600米的环形公路正在建设,两旁是1.5米宽的人行道。张勇介绍,社区内还将建幼儿园、标准卫生室、连锁超市、文化活动广场等。
搬离原来的家,村民如何生存?在龙凤镇,加强产业链招商,增加就业机会让扶贫搬迁不是一句空话。
张勇说,村里将建100亩葡萄基地、20亩桃李基地、10亩薰衣草基地,建成一个婚纱拍摄基地,所有的劳务承包给村民。同时,村里已与3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开办土家布鞋制作、恩施豆皮制作和土鸡蛋清洗包装的工厂,解决搬迁户就业难题。
双堰塘村,只是龙凤试点推进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目前,双堰塘、龙马、青堡、黄家大院、闸口、八龙坪、白庙桥、三河等搬迁安置点和龙马公租房建设快速推进,已启动21个居民点建设,完成扶贫搬迁411户。
今年,龙凤试点将完成移民搬迁1000户、安置房1500套;到2017年,将实现扶贫搬迁7699户24822人,异地移民2301户9178人,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用发展的眼光强基础建新镇
距龙凤集镇20公里处,龙马风情小镇建设正酣。
新,是锁定原貌的新,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土(家)苗侗族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印记。
杨新锋介绍,龙马小镇具备发展特色产业和承接周边扶贫搬迁人口的基础条件,是一个“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展示平台。
锁定盐茶古道、土家集市、小桥流水、田野阡陌主题,特色民居改造和龙马主街道升级是当前的建设重点。
在龙马保扎片区,公路沿线桂花飘香,庭院内外姹紫嫣红,一栋栋刚改造的特色民居引人注目;在龙马主街上,仿古建筑已具雏形。
今年,龙凤镇启动民居改造540户,已完成134户。上半年,为扮靓龙凤,栽种了桂花800株、紫薇800株、石楠2万株、杜鹃2万株。
龙马主街68岁的彭梦翠指着修葺一新的楼房告诉记者:“我家是前些日子刚装的。自李克强总理来了之后,龙马街还建了广场,跳舞的人特别多。”
特色民居的改造和集镇建设聚了人气,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
在龙马开百货店的刘梦德女士说,我们都盼着小镇早日建好,现在每天都有参观的人,生意比以前好多了,马路也加宽了,等到全部建好,搬过来的居民会更多,我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更深层的变化,来自机制的创新。去年以来,龙凤镇优选村医村教进入村级班子,利用他们跟村民经常打交道的优势,在村民观念更新、基层管理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为推进移民建镇增添了动力。
同时,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当地人带来了福音。龙马村民王清贤说:“现在学校建成了,孩子再也不用半夜摸黑上学了。”
到2017年,龙马风情镇人口规模将达到3500人。
多元产业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多元产业发展是扶贫造血的关键。以土地入股,把农户、合作社、企业捆绑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满足彼此的发展需求,这是产业扶贫中的亮点。
9月24日,在龙凤镇大转拐村蔬菜基地,社员们正忙着采摘西红柿。
社员杨边采摘边说:“我们既是社员又是股东,有技术员指导就是不一样,西红柿结得像铃铛一样,收入翻了两番。”
在合作社技术员全程指导下,亩产5000公斤、亩均收入超过1.5万元的目标变成了现实,每亩为社员增收5000元。
在蔬菜基地,恩施市润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春华正在指导架设空中轨道。向春华说:“轨道投入使用后,田里的蔬菜通过轨道可直接运到车上,肥料可直接运到田里。”
据介绍,去年10万公斤西红柿从田坎运到车上转运费要3万元,为降低成本,合作社引进轨道车,同时有助于发展乡村观光旅游。
近年来,龙凤镇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先后在大转拐村、吉心村、二坡村发展城郊蔬菜产业1万亩,逐步扩大了产业扶贫效益。
随着土地整治、农田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整理土地3万亩,龙马保扎千亩茶叶示范基地、青堡千亩烟叶示范基地、二坡万羽家禽养殖示范基地等10个千亩产业基地相继建成。今年,新建茶园8000多亩,蛋禽养殖规模达到10万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9个……
村医村教“入阁”也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39岁的村教朱仲德说:“借家访可以宣传相关政策,讲试点新动态。”
在产业扶贫上,针对一村一户建产业帮带措施“滴灌式”扶贫;开展土地整治形成一村一品“喷灌式”扶贫;企业、农民、合作社捆绑,财政配股、金融帮扶“池塘式”扶贫。同时,引进保险企业参与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抗风险的能力。
在双堰塘村电商交易平台上,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农产品交易,网络交易平台也正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