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宏伟蓝图,对标新的要求,我们在为脱贫攻坚优异成绩骄傲的同时,应清醒看到目前我市存在的基础设施仍需提升、乡村产业实力不强、公共服务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照亮利川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以脱贫攻坚精神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信念坚定之路。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回望2014年,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41个、贫困户6.86万户21.6万人,贫困发生率27.4%。面对艰巨的任务, 我们始终将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农村党组织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力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全市党员干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将农民群众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将脱贫攻坚的胜利作为自己的胜利,以矢志不渝的信念立下鸿鹄之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攻坚克难,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巩固脱贫成果,最终排除万难夺得了我市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推动了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事实证明,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我们唯有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乘风破浪,到达胜利彼岸,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
坚持党建引领,以脱贫攻坚精神之光,照亮乡村振兴攻坚克难之路。干事担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在脱贫攻坚战役中,面对基数大、底子薄、设施差、动力弱、思路少等困难,全市党员干部毅然扛起政治责任,笃定发展目标,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畏艰险、善作善成,爬山路、访农户、排问题、谋发展。以村级党支部为抓手, 组织各村思想觉悟高、办事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在惠民政策、产业发展中做好入户宣传解释、问题收集、矛盾调处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5194.84元增长到2020年的11791元;39.6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解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2015年以来,累计有2.77万户告别危房,3.6万贫困人口搬进易迁房……这是一张奋斗的成绩单,也是一张满意的答卷。面向未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就需要我们持续保持“困难面前有我,我面前没有困难”的斗志,方能走好新的长征路。
坚持党建引领,以脱贫攻坚精神之光,照亮乡村振兴开拓创新之路。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动力,更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硬道理,从脱贫攻坚体系的构建,到乡村振兴运行机制的打造;从因地制宜发展民宿产业,到聚焦优势做强富硒产品;从探索“12854”产业扶贫模式,到实施“三万三百万”工程;从探索“聚力脱贫•引凤归巢”行动,到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一系列的举措,都体现了全市党员干部的创新性探索。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既有密切联系,更有显著区别,在服务对象上,需要由“点”转到“面”;在投入主体上,需要由“财政”转到“资本”;在工作目标上,需要由“保底线”转到“争高线”;在工作内容上,需要由“实现脱贫”转到“五大振兴”;在工作方法上,需要由“授人以鱼”转变到“授人以渔”;在发展谋划上,需要由“短期见效”转到“立足长远”;在内生动力上,需要由“一定程度被动脱贫”转到“全面激发主动致富”……一系列的新变化,意味着新要求。要求我们党员干部破除思维禁锢,提高创新意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之路行稳致远。
坚持党建引领,以脱贫攻坚精神之光,照亮乡村振兴民生底色之路。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全市选派577支工作队、4800多名“尖刀班”驻村帮扶,158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听民声、察民意、体民情、纾民困、解民忧,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梳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想方设法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生活生产需求。全市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背着物资送粮入户者有之,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者有之,帮助老人寻医问药者有之,带着课本送教上门者有之……众多冲锋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初心使命、诠释着为民宗旨、闪耀着党性光芒。
经过脱贫攻坚,全市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公共服务明显健全、群众精神面貌明显提升,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认可度大幅度提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事实证明,党员干部身上有多少泥土,百姓群众心里就会沉淀有多少深情。展望未来,乡村振兴,既是党员干部成长成才的“大平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更是联系群众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唯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民生底色擦亮乡村振兴的成色,才能将乡村振兴建设成彪炳史册的民心工程。
(通讯员:李松 陈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