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组织振兴> 正文

从角力到合力——保康县岗子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4-18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杨邹

襄阳市保康县寺坪镇岗子村,共413户1313人。其中,有土生土长的本村人,有建设麻安高速时的拆迁户,有精准扶贫时的易迁户。

曾经,他们相互提防、互不买账;现在,他们或组团外出务工,或携手田间务农。从角力到合力,岗子村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写下自己的故事。

各有“小算盘”

故事得从2010年麻安高速开建、40余户拆迁户落户岗子村说起。

村支书王义华介绍,为了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岗子村给拆迁户提供的宅基地靠近村道,还配有菜园。这让本村人感到不满,有人说村干部偏向“外人”,有人说要配菜园就每户都配,不能让“外人”占便宜。

本村人有意见,40余户拆迁户也不满意。

拆迁户黄克超觉得,分配给他的耕地面积小、布局凌乱,都是本村人不要的土地。同样觉得吃亏的还有陈光发,他家菜园紧邻路边,经常被人踩上两脚。“是不是不小心,谁说得清?说到底,我们就是‘外人’!”他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5年,寺坪镇决定在岗子村建设全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将全镇25个村的易迁户全部搬迁至此。消息传出,村民们意见更大,“外村的贫困户凭啥搬到我们村来?”“我们自己都不富裕,凭啥救济他们?”……

顶着争议,易迁点总算建设完毕。2017年,238户693名贫困户搬迁至此。“他们不愿意我们搬来?我们还不想来呢!”来自罗家湾村的脱贫户田世华说。

类似这样的小纠纷小矛盾,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同坐大巴车

治病要去根,岗子村的病根在于本村人、拆迁户、易迁户各怀心事、相互掣肘。

“从增加村民收入做起,让大家伙都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谁还有闲心闹矛盾?”王义华的想法虽好,但起步艰难。

岗子村有致富能手,常年在外地参与项目建设。王义华找到他们,希望他们能带着拆迁户、脱贫户外出打工。“他们行吗?从来没干过这些活,影响了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咋办?”能手们有些抵触。

王义华又找到有劳动能力、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拆迁户、脱贫户,说服他们跟着出去打工。“先说明白咋算账?可不能糊弄我们。”这些人又提出疑惑。

在各方之间担任“传话筒”、充当“润滑剂”,总算让大家坐上了同一辆外出务工的大巴车。

拆迁户黄克超跟着出去了,一开始确实手忙脚乱,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每天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外人”:“他们(本村人)其实挺好的,干活时分给我一些清闲活,结账时也没亏待我。”如今,岗子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80人至100人,其中拆迁户、易迁户占比超过三成。

外出务工人员的农田大多撂荒,村干部又做工作,将他们的农田有偿“借”给无法外出务工的人种植。易迁户田世华从邻居那里“借”来3亩地种植花生、玉米和蔬菜,年收入超过1万元。

不管是在外务工,还是在家务农,村民们的荷包越来越鼓。2021年,该村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奖牌挂满墙

晚霞映空,炊烟袅袅。

易迁户陈中娥驾驶小车回到村里,车上有刚刚放学的儿子和几个同村孩子。每到一户,她将孩子送入家中,家长连声道谢,邀请到家里来吃饭。陈中娥笑脸婉拒:“明天早上我再来接啊。”

陈中娥,重庆人,多年前嫁到寺坪镇李家湾村,后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岗子村。“刚到岗子村时,确实害怕受欺负。时间长了,熟悉之后,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远亲不如近邻嘛!”她说。

近年来,岗子村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本村人、拆迁户、易迁户融为一体。

常年在外务工的黄克超将自家农田借给邻居陈光发耕种,陈家则经常到黄家帮忙带孙子、做家务;村里辟出60亩茶园,大家伙搭伴去务工;春耕时,邻居帮着70岁的田世华播撒蔬菜种子,待蔬菜成熟,田世华都会给左邻右舍送上一份尝尝鲜。

“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单位”“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综治维稳先进单位”“环境整治成绩突出单位”……在岗子村党群服务中心,该村近几年来收获的奖牌挂满一面墙,村民们都希望,这样的奖牌越多越好。

上一篇:湖北省农发行368亿“贷”动乡村振兴
下一篇:危桥变身放心桥 “孤岛村”小龙虾卖出好价钱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