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旧司镇新峡水库大坝脱贫户集中安置点。
来凤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农户高兴地采下最后一茬葡萄。
龙潭坪村开展共同缔造,村民自建来凤之巅小屋。
建成高标准农田。
来凤城投绿谷生态大棚基地。
大河镇冬日茶园。
县域要强,农业一定要强;县域要富,农民一定要富;县域要美,农村一定要美。
全国第一个土家族自治县来凤——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聚焦藤茶、油茶、黄精、畜牧、粮食五大农业产业,持续注入动能,培植势能,挖掘潜能,产业链不断延伸、“新农人”持续涌现、农产品品质提升,带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环境改善,一幅产业强、农民富、生态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稳产保供扛牢重责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
深冬时节,在来凤县三胡乡安子堡村,1500亩彩色油菜花已长出一片嫩绿。
安子堡村是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的定点帮扶村。为推进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为其提供价值45万元的彩色油菜花种子,助力安子堡村打造“乡村旅游+水稻良种”产业。
安子堡村拥有40余年杂交水稻种子繁育历史,是恩施州唯一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基地繁育的水稻种子,畅销湖北、四川、江苏、福建等地。
“我们曾是来凤县4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虽然村里有水稻育种的历史,但因缺少技术,产量偏低,并未形成产业。”村党支部书记伍小英介绍,2016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对安子堡村开展结对帮扶,基于这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耕地肥沃、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等优势,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多次商议,决定把水稻制种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经过几年精心研究、大胆试验,安子堡村水稻科研育制种初见成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相继在此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水稻良种实验室和远程科教室,打造产学研一体化试验示范基地。水稻制种亩产量从原来的200斤突破至400斤,最高达500多斤,先后筛选出宜香优66、宜香优8624、赣73优66等10多个水稻新品种,品种质量、产量得到双提升。
如今,来凤全县水稻制种面积达1.5万亩,5000多户农户参与育种,每年生产优质良种200余万公斤,水稻良种繁育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种好,粮食产量高。来凤多措并举,狠抓粮食生产。
制定《2023年来凤县粮食产业链工作计划》《来凤县2023年全面促进农林牧渔业稳产保供行动方案》,明确了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目标产量,确保了来凤县的全年粮食任务目标顺利完成。近年来,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3万亩。
开展高效示范点建设,在旧司镇、翔凤镇创建县级玉豆宽幅集成高效模式示范点2个;宽幅模式种植玉米、大豆品种筛选试验点各1个;优质稻直播试验示范点1个。2023年来凤县粮食播种面积43.73万亩(其中水稻12.4万亩、大豆2.9万亩),产量2.76亿斤。完成夏收油菜面积8.03万亩,马铃薯7.1万亩。截至去年11月,全县蔬菜完成种植收获面积8.1万亩,总产8.23万吨。
特色农业动能澎湃
沐浴冬日暖阳,来凤县绿水镇老寨村的茶园里,茶农们正在照看采摘后的藤茶树。
“这些茶树可要好好呵护,这可是全县农民致富的宝贝呢。”来凤县藤茶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赵正茂说。
从繁种育苗到野转家栽培,从零星种植到成片发展,从初级加工到提取精深加工,多年来,来凤藤茶一次次跨越,建成综合效益达10亿元的支柱产业链,成为全县第一大特色产业。
为增强藤茶种植户、销售企业信心,来凤县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藤茶产业发展。如今,来凤藤茶种植面积达8.63万亩。
现在,全县藤茶生产面积达8.63万余亩,占全国总面积的70%,藤茶种植户达1.02万余户,遍及8个乡镇110个村;兴起种植专业合作社46家、藤茶加工厂34家、销售公司28家,年综合产值达12亿元,带动万余农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去年,在翔凤镇、旧司镇、革勒车镇、三胡乡、大河镇和百福司镇新建5000余亩标准化藤茶示范基地。
补链、延链、强链,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来凤县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一个个特色产业拔节生长。粮食、藤茶、油茶、黄精、畜牧五大产业链基本形成,花卉、水果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特色鲜明和可持续增长的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建成。
目前,全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59.4万亩,其中藤茶种植面积8.63万亩、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绿茶种植面积5.02万亩、黄精种植面积2.63万亩、小水果种植面积8.85万亩、养殖中蜂4万群。建成5.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来凤藤茶)和武陵山中蜂种蜂繁育基地。
新培育规模以上农业企业9家,新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单位等力量,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
“做强产业,更要做优品牌。”来凤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来凤不断擦亮农产品品牌,“来凤藤茶”入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70强(排名第60名),召开首届国际藤茶大会,来凤县被授予“中国藤茶之乡”;来凤藤茶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创建“来凤酉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来凤姜、来凤山茶油、来凤黄精、来凤蜂蜜、来凤皮蛋、土家腊肉等特色农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知名度不断提升;“来凤藤茶”“来凤凤头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特色农业品牌正加速崛起。
“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今年别人养猪都亏钱,我反而赚钱。因为品质好,我养的恩施黑猪肉网上卖32块钱一斤,这是今天的销售单,发到武汉、上海、杭州700多斤。”1月21日下午3点,刚出抖音直播间,来凤县旧司镇湖北宏蚨祥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向官杰说,“我的猪肉为什么好吃,因为种好啊,生长周期长,吃的饲料是自制的,我发展全产业链”。
2016年,来凤县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在旧司镇办起农民培训学校,向官杰成了首批参训学员。学习了现代农业知识,让他认识到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两年后,来凤县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又创办了来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20年,农园成为农业农村部武陵山国家农民培训基地。随后,农园依托来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武陵山国家农民培训基地,开展全员、全科、全产业链的农民培训。
来凤县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来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向辉介绍,目前农园已先后组织开展农民培训1.5万余人次,带动667户脱贫户致富,辐射5个脱贫村发展藤茶、水果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近年来,来凤县瞄准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素质提升,依托农园,打造一体化农民培训体系,精准培育“新农人”,让他们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胡燕平今年37岁,2009年,他从外地返乡养殖意蜂,由于不了解意蜂不适合本地养殖,创业失败。2012年,他重整旗鼓再次创业,改为养殖中华小蜜蜂,事业才逐渐走上正轨,“第二次创业也陷入了瓶颈,产业规模一直上不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胡燕平听说旧司镇办起了农民培训学校,他报名成了首批参训学员。胡燕平说,那次培训,不仅让他学到了更多中蜂养殖技术,也让他的思想从“我要赚钱”转变成了“我们要赚钱”。此后,他开始义务指导蜂农,并带动附近村民一起养蜂增收。
如今,胡燕平成立了胡氏蜂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土家蜜娃品牌,养殖蜂群1.3万群,去年他带领170余户脱贫户致富增收,生产了蜂蜜50多吨,年产值超500万元,在多次全国性的蜂产品展会上,他的蜜俏销。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来凤县大力选拔农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本土走出的大中专毕业生等十类年轻人担任村支书,让“头雁”引领产业发展,带动一批年轻的“新农人”脱颖而出。县里每年拿出333万元农民培训资金和120万元实用人才培训资金专项用于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给来自全县8个乡镇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以及重点农业企业负责人等参训学员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平台。
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天气冷了,要给杨梅树刷石硫合剂,明天请‘转转工’帮忙。”53岁的来凤县三胡乡石桥村负责人给村五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电话。12月27日上午,三胡乡石桥村2组,20多名村民在杨梅古寨4A级景区中忙碌着。“刷石硫合剂主要是防止杨梅树受到病虫害,20多人一天就干完了。”村民邓永兴解释。
在当地,雇用一个劳动力每天需要100多元。村民说,多年前村里是有“转转工”的,但是由于近年来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转转工”便慢慢消失了。
“转转工”的重现,得益于石桥村的驻村工作队——恩施州五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9年,工作队员们来到村里后,通过走访了解到该村有412户1412人,外出务工700至800人,常年在家的不到400人,其中还包含了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由于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活动便压在了“三留守”人员的身上,为解决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便牵头组织村民,重现了“转转工”农活帮帮团。
你帮我,我帮你,我们一起帮大家,互帮互助活动就在村里热热闹闹地展开了,村民说,每一个“转转工”农活帮帮团的家庭,每年至少可减少劳务费开支1000元。目前,在石桥村,“转转工”的队伍已发展到40多名成员。
“以前乡里邻里可能会为了点小事计较争吵,现在有了‘转转工’,大家都互帮互助,相互团结,乡风民俗更好了。”石桥村“转转工”队长邓德平说。
去年以来,石桥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转转工+积分”管理办法和积分细则,激发群众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积极性,共同缔造幸福家园。
在来凤县黄柏园村,湖北日报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用共同缔造的方法,修通了一条村级公路,使原来抛荒的200亩地又变成了良田。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人人参与,通过凝聚全体村民的智慧,才能真正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村级开展党群活动、议事决策、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娱活动等的综合阵地。”腊壁司村党支部书记田延辉说。
近年来,来凤县制定《来凤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立足农村、农民自愿,建管并重、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全县184个行政村,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常态化保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水塘、沟渠、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除村庄乱搭乱建、违章广告和破损、污损的宣传标牌;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实施畜禽粪污与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来凤广袤乡野上徐徐展开。在酉水印象生态农园的大棚内,茄子、番茄长在同一棵树上,现代农业吸引游客前去参观;在漫水乡,油房坳村精彩蝶变,石头山上建起田园综合体默乡农场;在大河镇龙潭坪村,村民们共同缔造出来的竹海小屋、来凤之巅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千村万户、共建共享,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策划:来凤县委农办 县农业农村局
撰文:李尚海 向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