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产业振兴> 正文

黄茶带红鹿苑村

发布时间:2022-04-2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李双骏

远安被誉为“陆羽《茶经》第一县”。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远安黄茶”,是中国四大黄茶之一。

黄茶亦为岩茶,尤喜丹霞地质里的酸性土壤,在远安的种植可追溯至唐代,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黄茶走俏带动远安乡村旅游,鹿苑村等一批“网红村”迅速出圈,吸引网友争相打卡。

留住老味道

清澈的鹿溪河,在远安县旧县镇洪家村汇入沮河。沿鹿溪河向西溯流5公里,鹿苑村就坐落在如火的丹霞地貌群山之中。

“房前屋后一片坡,家家户户一口锅,天天晚上用手搓,第二天上街去吆喝”,一度是村里沿袭数百年的黄茶传统生产模式。

今年59岁的杨先政是远安鹿苑黄茶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家里四代种茶。19岁起,他就在村里茶场种茶、制茶,一干40年,徒弟有20余人。

2008年,杨先政创办远安县鹿苑茶叶专业合作社,2017年创立远安县旧县镇杨先政茶叶家庭农场。

“远安黄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15天,习惯上午采茶,下午短茶(将大的叶芽折短),晚上炒制。”他介绍,采茶时,只挑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带鱼叶、老叶、茶果,保证鲜叶的净度。经短折好的芽叶摊放2至3小时,然后进行炒制。

杀青、炒二青、闷堆、拣剔、炒干……尽管如今炒茶设备几经改良,杨先政依然遵循着5道传统的制茶工艺。“少一道,就没有黄茶的味道。”

“鱼子泡,环子脚,白毫显露,是远安黄茶的一大特点。”杨先政说,叶片上的“鱼子泡”需在炒茶过程中结合特殊的温度和手法才会有。

提升好品质

鹿苑村274户村民,从事黄茶种植的就有158户,黄茶种植总面积800余亩。

经营大户方小琴家自有茶园30余亩。通过合作社,她带动23户村民,发展茶园200多亩,每户可年增收数千元。为了让茶叶品质更稳定,她还投入10万元,添置了一台茶叶色选机。

在她的记忆中,黄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当地村民的口粮茶。“自家炒了喝不完,便拿到市场上去卖。茶叶装在一个大塑料袋里沿街叫卖,品质不稳定,也没什么品牌,卖不出好价钱。”而今,随着黄茶身价水涨船高,村民的鲜叶收购价格已从每公斤180元左右增加到240元以上。

鹿苑村党支部书记付炜炜介绍,为复兴远安黄茶,该村近年成立黄茶专业合作社,对数百亩老茶园改造升级,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提升老茶园单产和质量。2017年起,村里引进种植黄金芽、御金香等优质品种500余亩,全部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推行水肥一体化喷灌。

在远安黄茶另一主产区旧县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新发展高品质标准化茶园1000余亩;通过选育本地良种、提升加工水平,推动产量提升。

在远安县洋坪镇,茶叶基地品改计划实施,建成黄茶茶园630亩;配套建设机耕道4公里、抗旱水池5个,购置安装烘干机、塑封机等加工设备,建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黄茶深加工工厂。

远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马晓红介绍,全县现有品种黄茶种植面积1800亩,去年产值约45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8600万元。

目前,该县正在开展黄茶地方群体种选育,挑选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5年内,远安黄茶种植面积计划达到5000亩。

“茶旅”走新路

4月17日,鹿苑村游客如织。

一行行茶树连绵起伏,嫩绿的新芽翠色欲滴,一群来自宜昌的游客在茶农的指导下采摘茶叶,学习茶叶制作过程,体验慢节奏的田园生活。“咔嚓!咔嚓!”游客的手机拍摄声响个不停。

看丹霞山水、吸高氧空气、品远安黄茶、享溪边烧烤……如今的鹿苑村,已成网友争相打卡的“网红村”。眼下,该村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次,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

围绕黄茶文化,该村先后建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黄茶文化体验园、贡茶文化展示馆、黄茶品鉴基地等项目,打造一批特色茶庄和茶主题民宿;依托独特的生态茶园和山水资源的优势,利用废弃石碾、石槽、石门槛等老物件,建成宜昌市最大的户外共享烧烤基地。

“现烤的羊肉串,好香啊!”在烧烤基地,美食在炭火炙烤下“吱吱”作响,扑鼻香味在空中蔓延,游客们欢声笑语不断。此外,该村还有民俗表演、水幕电影、观光小火车、水上乐园等娱乐项目,让游客尽享“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畅快。

茶旅融合,火了村庄,红了日子。鹿苑村一组村民张代英是烧烤基地的一名帮工,主要负责后厨、帮客人挑选食材、打扫卫生等工作,家里还种有3亩多茶园。“在烧烤基地工作,每个月工资1800多元,还可以兼顾自家茶园,挺好!”张代英乐呵呵地说。

上一篇:宜昌:采花园里品新茶
下一篇:畅通产业链堵点 提振工业经济将如何发力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