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罗雪珊 通讯员 周莹 程锦森
冬日里,潜江市王场镇林圣村,村居前空地上一字排开的绿色垃圾桶格外惹眼。
“这是厨余帮,厨余垃圾倒进容器内腐熟一段时间后,从地里抽出,再与土或细碎秸秆混合,便可成为肥料。”12月3日,负责林圣村环卫保洁的市场化公司负责人介绍,“再过几天,9号桶、10号桶就可以出料了。”
林圣村位于王场镇西部,现有7个村民小组1716人,是省级垃圾分类试点村。2021年实行垃圾分类之后,该村开始尝试就地处理厨余垃圾,在四组设置了10个厨余帮。
厨余帮呈圆柱状容器无底,埋进土里20-30公分,顶部有密封盖,扭动即可开盖。使用时,先将厨余帮容器底部埋进土里20-30公分,再向桶内投放“青料(白菜、红薯梗、青菜等)”垫底,肉眼不见土层;然后投入厨余垃圾,同时喷防臭发酵促进剂,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即将桶满。抽出桶、用薄膜覆盖继续再发酵。大约3个月,土内的垃圾可发酵成黑色,变成有机肥料。
“厨余垃圾经过发酵分解后可变废为宝,不但厨余垃圾有了消纳处,还避免丢弃在门前屋后滋生老鼠苍蝇。”林圣村四组村民罗大姐说。
使用厨余帮并不需要增加太多运营成本,而且还能省出一笔可观的清运费。村干部算了一笔账:绿化垃圾不用进入垃圾填埋场,不仅节约运输费近2万元,堆肥还可用于改善绿化土壤。
潜江市分类办宣教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厨余帮”堆肥模式操作简单,复制性也强,将进行大面积推广,引领全民践行垃圾分类,共同打造美好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