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生植物全面“进驻”,大通湖水质不断得以改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胡弦
驱车环绕湖南大通湖,一个大型户外广告牌上写着——“洞庭之心、水草之都”。
谁能想到,2017年因治理大通湖开始种草,短短6年,大通湖区水草产业从零起步,产值已突破千万元。
走进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如同走进绚丽的“水草王国”。从五颜六色的景观水草,到用于净化水质的各类品种,这里让人应接不暇。
鄂州市梁子湖区买了20万株睡莲,已经发货5万株;前几天长沙客户买走荷花、苦草、穗花狐尾藻等品种,用以打造水草景观……9月12日,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康朝辉细数最近的水草“生意经”,十分自豪:“过去我们治湖买水草,如今我们将水草卖到全国各地。”
从买草到卖草,大通湖的治理之路给人们的启发良多。
一次无中生有的探索
在治水中发现“水黄金”
时光倒转至2017年。
在当地政府全力配合下,武汉大学教授于丹团队一边组建实验室,一边指导种植水草,针对重建生态系统、控制内源释放等内容展开研究。“刚开始,湖水非常浑浊,种下去的草都长不出来。”于丹说,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尝试先在浅水区种草,待湖水透明度提升后,再向深水区延伸种草,这一办法获得了成功。
治水第1年,大通湖区光从江浙、安徽等地买鲜草和芽苞,就花了数千万元。随着湖水水质逐渐改善,大通湖区时任区委书记何军田开始思索,既然每年买水草都要花不少钱,同时种下去的水草也需要定期清理,为什么不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的水草产业?
在江浙等地,水草产业发展较早,相对成熟,当地人称水草为“水黄金”。苦草,每亩水面可产约5000斤,1年拔两次,按照每斤鲜草1元的价格计算,每亩产值约1万元;轮叶黑藻1年可以拔四次,亩产值也能轻松超过1万元……这些最为普通的水草,亩产值均高于大通湖养鱼的收益,要是发展高附加值的水草,收益更好。
看准“水黄金”既能治湖又可生财的优势,大通湖区于2019年成立区属企业——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探索发展水草产业。
一次政府引导的尝试
从不愿种到抢着种
世代靠水吃水的大通湖渔民,对水草再熟悉不过。可刚开始当政府号召种水草时,大家却质疑不断,甚至是消极抵触——
“不养鱼的地方就会长水草,还要专门去种吗?”
“种水草,一没技术、二没经验,真能挣钱吗?”
就连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史少文都将信将疑。此前在大通湖渔场工作数十年,史少文始终认为,水里能生财的,唯有鱼虾,大通湖从没靠水草挣过钱。
然而,日复一日跟着于丹团队下湖种草,史少文亲眼看到湖水逐渐变得清澈,思想也慢慢转变,“这不起眼的水草,原来作用这么大!”
在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带领下,大通湖村民们跃跃欲试。大通湖区政府又给出奖励政策——水草种植达到验收标准的,每亩奖励800元,让大家吃下“定心丸”。
2019年,村民刘跃兵改种水草,亩均收入超过8000元,比过去养鱼每亩3000元的收入高得多。“政府和生态公司送草种、送技术,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刘跃兵说,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村民邵史浩,将承包的30亩鱼塘全部改种水草,不到1年就大获丰收,采收水草15万斤,当年亩均收入突破1万元。
同时,村民们发现,有水草的池塘里,养出来的虾蟹,品质都更胜一筹。尝到了甜头之后,大通湖村民集体转变思路,家家户户都在种水草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养殖。过去大家不屑一顾的水草,如今成了抢着种的“香饽饽”。
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
“水草+”模式冲刺水草之都
9月12日,大通湖风雨交加,平静的湖面掀起风浪,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顺清仍然坚持下湖种草。由于长期浸润在阳光和湖风里,他的皮肤显得黝黑而粗糙。
“你们看,同样是4级风,有浮叶植物的区域,湖水显得清澈,没有水草的地方,风一吹,水体就变得浑浊。”尹顺清说,苦草、穗花狐尾藻、光叶眼子菜等品种抗击风浪能力强,在空斑区补种这些水草,能更有效改善水质。同时,水草种植也需兼顾环境承载量,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会根据大通湖的水草总量适时调整和清理,避免水草过多。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已开发出睡莲、苦草、穗花狐尾藻、水生美人蕉、芡实、铜钱草、名贵荷花等100多个水生植物品种,累计流转生态退养水域面积4000多亩。
如今,该公司种植的水草不仅能满足大通湖自身治理需要,还对外销往湖北、安徽、江苏、江西、贵州等地。目前,每亩水草产值8000元左右,平均利润3000元。2020年,大通湖区水草产值达300万元;2021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从治水的“工具草”,到生财的“水黄金”,大通湖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并叫响城市新品牌——“洞庭之心、水草之都”。
“水草+”的内涵仍在不断丰富。目前,大通湖区利用水草产业建设了湖南省水生植物科普基地,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教育”的水草研学文旅新模式;水草生态瓶、水草造景等文创旅游产品,效益也很可观。
“未来,大通湖要打造成高效种养基地,加快产业生态转型,继续深入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同频共振。”大通湖区委书记王新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