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生态振兴> 正文

分类治理,韩溪河变清了

发布时间:2024-02-18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夏永辉 通讯员 董武
  烧土鸡、炖羊肉、腊蹄子……1月23日中午,张道社和妻子陈友香麻利地端出一桌农家菜,从武汉到龙井村旅游的大学生们吃后连连点赞:“好吃!”
  今年55岁的张道社,家住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六组,韩溪河从门前50米外流过。
  老张说:“现在河水变清了,又有了小鱼、小虾,游客越来越多!”
  污水直排汇成“龙须沟”
  韩溪河是堵河支流,蜿蜒流淌25公里,将龙井等6个村揽入怀抱。上游的龙井村,居民460多户、1300多人,大部分沿河而居。
  老张清晰地记得,自己10多岁时,韩溪河里的小鱼、小虾,“拿个箩筐就能捞起来不少。”
  19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后,大家想方设法多种粮、多施肥,好吃饱肚子;多养牛、养猪、养鸡,好卖了挣钱。老张说,“那时候没环保、卫生意识,生活污水随地泼,垃圾都往河里扔。”
  长年累月,韩溪河垃圾成堆、河水黑臭,成了“龙须沟”。
  “韩溪河生态功能恶化,生活污水直排是重要原因之一。”十堰市生态环境局竹山分局副局长万勇军介绍,2015年以来,在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下,竹山县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龙井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
  分三类情况治理生活污水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两难”:居民居住分散,收集难;各居住点和时段的排放量差异大,处理难。
  针对上述难题,该村在30户以上集中片区建小型污水处理站;对20户左右的零散农户,建一体化微处理站,同步铺管网,从农户家开始收集生活污水;对独家农户,则采用三格化粪池。
  龙井村1号污水处理站旁是一处移民安置点,有54户、200多名村民。
  污水处理站采用多层生物滤池设计,生活污水通过总管到达化粪沉淀池、格栅井,拦截处理后,进入厌氧、好氧等处理单元,去除有机物;再经沉淀池后,污水进入种植美人蕉的景观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净化;出水达标后,排入藕田,循环利用。
  “这种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30吨,投入50万元左右。”万勇军介绍,处理站由政府建设,招标第三方公司运维,出水水质达到二级标准。
  龙井村分散居住的农户不少。三组村民陈应超家单门独户。
  “以前是旱厕,气味大。改成冲水厕所,卫生!”63岁的陈应超说,改厕自己投工投料,验收合格后,政府补贴2000元。
  老陈家厕所外,有一个三格化粪池:第一格沉淀粪便;第二格发酵,粪渣不定期还田;第三格沉淀过滤,尾水可直排沟渠,也可舀出浇菜地。
  在龙井村鲍家沟一块小空地正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除了格栅井、沉淀池外,还有一个“大油罐”。
  “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处理全在罐子里封闭进行。”万勇军说,这种一体化设备采用AAO污水处理工艺,日处理能力10吨。附近山上20多家农户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收集处理后排入沟渠。
  在韩溪河流域中上游综合治理工程中,龙井村改造农厕458座,新建旅游厕所4座、小微污水处理设施4处,铺设管网20.3公里,管、站连接成网,基本实现从源头治理生活污水。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我是看着韩溪河一步步恢复生机,村里一天天变美的。”张道社说,1993年自己外出务工。1997年,当上了带100多人务工的小老板。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他回村花70多万元买了两台小挖机,每年接下村里及周边村100多万元的工程项目。
  2015年,龙井村开展小流域治理,不仅疏浚了韩溪河河道,还沿着河堤修起4米宽的马路。老张决定投入100多万元建新房。新房2017年建成,一楼二楼经营农家乐,7个大包间,能同时接待100多名客人。“生意不错,年均纯利润10多万元。”
  2022年10月1日,龙井村无动力游乐园开业,游客车辆沿路停了四五公里。“从上午10点开始,客人一桌接一桌!”老张说,当时请了七八个人帮忙,前3天平均毛收入6000多元。
  老张家还经营3亩多茶园。他说,现在种茶都不用化肥、农药,而是用有机肥,用太阳能杀虫灯,“茶叶俏得很!”
  如今,龙井村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2023年,龙井村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文旅营收600余万元,获评2022年度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上一篇:南漳跻身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下一篇:水美乡村景色新 十堰市茅箭区:小流域治理有高招 美丽乡村增色又添彩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