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刘伟
精准扶贫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重点中的重心,更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精准识别过程中,我们对汉川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到因病致贫占贫困人口的六成多,这说明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战役中的主战场。因学致贫、因灾致贫等存在短期性、可恢复性,而因病致贫存在持续加剧性、不可逆转性,所以解决起来困难更多,要想在精准扶贫这场战役中决战决胜,首先就要想法解决因病致贫这个问题,从完善医疗体系入手,全力保障贫困人口健康,打赢扶贫攻坚战。
因病致贫剖析
我们对汉川市做了个案调查,对其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进行了分析:汉川相对孝感辖区内其他县市来说,县域经济相对发达,但因病致贫相对成为贫困的最大原因。目前在汉川10133贫困户、22580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13931人,占61.70%;因残致贫5094人,占22.56%;因学致贫782人,占3.46%;因灾致贫248人,占 1.10%;其他 2525人,占11.18%。大多数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大病重病致贫。俗话说:辛辛苦苦奋斗几十年,一场大病回到解放前。如汉川市刘家隔镇张家村张光银,因患肾脏肿瘤,曾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治疗支付医药费用24.2万元,经新农合报销7.3万元、大病保险报销4.6万元后,个人仍需承担12.3万元,除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外,还借债5万余元。
长期医治致贫。如汉川市新堰镇螺丝湖村周红波,因患尿毒症需长期透析治疗。虽然医保、大病保险及医疗救助帮助其解决了90%的治疗费用,但每年仍需个人支付5000元,加上每个星期到医院透析治疗的交通费、生活费等,年均负担在1万元以上。本人丧失劳动能力,家中还有两个子女在读书,一家四口全靠妻子一人支撑,生活十分艰苦。
意外伤害致贫。一些条件还不错的家庭,往往因此陷入贫困。汉川市回龙镇新桥村李品羊,他曾在仙桃市打工时因车祸造成头部、腿部多处受伤,先后三次手术花费医疗费用24万元。由于肇事车主逃逸,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
问题与困难
目前,汉川在推进健康扶贫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和不足,要全面解决好因病致贫的问题,还存在着不少困难。
基层服务体系的“缺失化”,难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城乡医疗体系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汉川基础设施、医疗设备都有了较大改善。但也应看到,全市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80%的医疗设备和器械等都集中在城区,乡镇和村一级的医疗卫生条件仍然很差,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和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基层医疗人才的“衰减化”,难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关于人才引进问题,近年汉川出台的政策规定:对乡镇卫生院引进第一学历为临床医学的本科生和第一学历为放射、检验、影像等医技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满一年、考核合格后直接配编。尽管如此,基层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的相对弱势,造成医疗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的现象仍十分突出。目前,汉川市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外科、妇产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相关医疗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农村孕妇正常分娩和阑尾炎、疝气等一些常见病都不得不到市级以上医院治疗,既加重了患者负担,又增加了上级医疗机构的就诊压力。
村民健康意识的“淡漠化”,难以筑牢预防保健基础。一些贫困地区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群众健康意识不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利于健康。加之很少接受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缺乏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知识,患病的机率增大,一些小病拖成了大病。
对策与建议
健康是幸福之基。要把健康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确保2019年汉川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着力强基础,确保“患病有人治”。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贫困人口健康的重要保障,必须多渠道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大贫困地区医疗投入。抢抓“十三五”规划实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卫生项目资金,加大政府配套投入。项目集中向贫困乡镇、贫困村倾斜,改善基础设施,更新医疗设备,提高硬件水平。
着力筑防线,解决“健康有人管”。要狠抓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教育、卫健、人社等部门要加强联动协作,研究出台农村卫生人才定向培养、人事薪酬制度、专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良好氛围。还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联体建设,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要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形成基层首诊、逐级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患者负担。
着力强意识,解决“方法有人教”。要认真做好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教育,大力实施健康管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坚持重心下移,做实做细贫困户免费体检、健康教育、入户随访、跟踪服务等项目,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增强预防疾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