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学习园地> 正文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2-07-19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6月25日,今年我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三场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多位来自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聚焦“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开展深入研讨交流。此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共同主办。本版现摘编刊发部分与会专家发言。
  发挥都市圈支撑引领作用
  杨开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形成了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尤其是深入推动都市圈发展,对我国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发挥都市圈支撑引领作用,是我国持续推进城镇化的客观要求。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规律看,已有国际经验表明,都市圈化是城镇化下半程的主导形态。树立科学的区域发展观念,以都市圈统领好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周边乡村的关系,是新时代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挥都市圈支撑引领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以都市圈化为引领,有利于乡村实现与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有效整合整个都市圈的资源和市场,形成发展优势、实现乡村发展目标;有利于乡村实现与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的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互联互通,有效分享和利用整个都市圈生产、供应和价值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乡村居民更好分享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的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有效满足居民高质量、多样化的需要;有利于乡村与中心建成区、周边建成区形成通勤圈,增强乡村居民在城乡之间选择工作、居住、游憩、通勤的自由度;有利于增强城乡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发挥都市圈支撑引领作用,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城市群本质上是首尾大致相连、毗邻的大都市圈组成的都市圈链。由此可知,都市圈就是城市群的地域基础,没有都市圈的建立和健全,便不可能有实质意义上的城市群,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是规划建设城市群的必由之路,也是更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
  共同富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吴潜涛 全国思政课教指委顾问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资深教授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至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至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二者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共同富裕的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关联性。共同富裕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一般性特征,汇聚了一代代人民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行为规范,与共同富裕具备内在关联性,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关联性。共同富裕是物质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存在,二者具备同一性,不能片面理解。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追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表达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自主践行就越坚定,对共同富裕物质文明的发展追求就越有方向感。
  共同富裕的主旨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关联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性是共同富裕的本质特性,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功能。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深刻认识共同富裕内涵,提高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
  努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张红宇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分析指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明确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指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既是发展要求,也是具体行动过程。为此,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具备四点基本要求:信念要坚定、目标要明确、行动要具体、工作有重心。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三条有效路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抓产业、就业两个关键词,建立长期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要强化增加农业收入、增加非农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保障转移性收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异,改善农村面貌,夯实农村发展基础,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要聚焦全面推进乡村发展、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三件事。
  共同富裕是一篇大文章,要以农民收入增长为关键点,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以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
  孙军 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三农”工作寄予厚望,2013年7月考察湖北时提出“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2018年4月考察湖北时进一步提出“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湖北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扛起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使命担当。
  湖北省委一号文件制定了今年全省“三农”工作“施工图”,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聚焦“一条主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守住“两条底线”,保障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三项重点”,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发力;坚持“四个强化”,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制度供给、强化基础支撑。其中,基础前提是产业,重中之重是产业,核心载体是产业,关键环节也是产业。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总体看,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品牌不响,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这是制约全省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突出问题。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根基,推动乡村振兴就要夯实产业这个根基。只有产业兴旺,发展才有动力,增收才有保障,乡村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集聚人气和财气。湖北是农业大省,当前农业产业化痛点在大龙头缺少,难点在大品牌缺乏,堵点在产业链缺失。未来破解湖北农业产业化不强的瓶颈制约的重点是抓好建链条、壮龙头、树品牌、强保障“四个环节”。
  “蛋糕”不仅要做大还要分好
  施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区域教研室主任、教授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设想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要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
  做大“蛋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把握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分好“蛋糕”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上,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稳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彭超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消费方面,个性化、多样化、多功能性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市场意识落后;投资方面,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仍是点状存在;成本方面,农业成本不断提高,基础竞争力提升乏力;组织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但各种软硬配套滞后;生产要素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资源配置方面,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交替出现;基础设施方面,水电路气房网建设滞后;资源环境方面,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达到或者接近上限;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滞后;城乡收入方面,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就业人员逐年增加,而乡村就业人员近几年在逐渐减少。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达到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三生”共赢,要进一步挖掘故事、讲好故事;要学好“古今史”、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注意将故事与政策相结合。
  以“一网共治”赋能“共同富裕”
  沈体雁 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需要激发市场、政府、社会的活力,打造创新集群以实现全民共富和全面共富,并通过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实现逐步共富和共建共富。
  城市治理是城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城市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管理城市公共生活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会产生增长问题(投入产出问题)和分工问题(生产组织建议),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信社会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高水平协同分配。
  围绕城乡社区和工业园区,聚焦基层治理体系条块分割、基层治理能力不足、基层公共服务短缺、服务供需匹配困难、居民主动性能动性缺乏、社区活力不够等痛点难点问题,搭建“一网共治”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有效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物理空间治理社区治理共同体,实现社会组织的赋能、集约、生态、创新发展。
  要构建国家现代公益慈善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高水平发展,通过建设中国现代公益慈善体系以夯实中国特色善治社会基石,建设“仁爱”“兼爱”并重的现代公益慈善文化,建设党建引领、慈政分离、管理有序的现代慈善宏观管理体系,建设资产清晰、权责明确、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公益慈善组织制度,建设现代公益慈善组织制度以及建设国家现代慈善基础结构,通过“一网共治”、协同共生,向着“共同富裕”扎实迈进。
  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新语境新要求
  杜志章 华中科技大学华中智库副院长、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并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面临着新语境。共同富裕已从远大理想变成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中国已进入“先富带后富”的时代,这首先表现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其次表现在先富带后富,既符合中国发展的顶层设计,也具有充分的伦理正当性。
  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也有了新要求。首先,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半程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后半程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其次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平衡而充分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首要的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最后,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机制,巩固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此外,应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避免陷入“平均主义”“涓滴效应”“慈善陷阱”“福利主义”等误区。
  从五重逻辑认识共同富裕的深刻意蕴
  李天华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全面小康研究院研究员、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从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理论逻辑、主体逻辑、实践逻辑五个层面进行深入理解和把握:历史逻辑主要从探索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解释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文化逻辑主要从文化积淀的角度来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理论逻辑主要分析中国在探索共同富裕过程中的理论总结,以此来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定位与新的理论内涵;主体逻辑主要分析新时代关于共同富裕实践的主体对象与内容;实践逻辑则聚焦于新时代、新特点,将理论总结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展共同富裕的新探索。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下一篇: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