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飚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摘自《习近平着作选读》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在黄土高原和蒙陕农牧交错地区调研,就深深地感受到: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不仅农产品产量难以增加,而且还导致了后续发展的困境,造成了民生与环境福利的双重恶化,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但自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后,经过“林上山,粮下川”的持续坚持,现在的情况已大为改善,不仅解决了居民温饱、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使昔日的光峁秃岺出现了林果满坡的景观。
发展经济和增加物质产品产出,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着力改善民生福利的重要条件。但由于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在经济与物质之外,还存在着对精神、文化、生态和环境的追求,这些都成为衡量民生水平的重要内容。由此,良好生态环境和优美田园风光,也就成为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
如果说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的物质福利,那么保护生态则是为了民生的环境福祉和精神福利。享受蓝天白云之下的美丽风光、呼吸青山绿水之间的清新空气,是当代人类难以替代的民生福利。我们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坚持绿色发展,将人类的文明形态推向一个更高水平,在更大空间和更广范围内实现对民生福利的不断改善。
“竭泽而渔”则往往“鱼不得”,“放水养鱼”则常常“鱼成群”。比如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策实施之前,流域鱼类资源几近濒危,而在“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及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后,经过短短几年时间,长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鱼类资源数量大幅增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展现出了经济福利与生态环境福利的双重改善,充分彰显了“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的内在意涵和哲学底蕴。
思路的不同与方式的差异,往往决定了事物发展后果的异质性。我们既看到过一些地方短暂的经济繁荣,却背下了沉重的环境重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难以为继,极大影响了发展的持续性能力;也见证过在科学的发展规划制定和有效的统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各类因子情况下的良性发展,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人们对多元民生福利的充分享有。这种完全不同的发展理念和截然相反的发展效果提示我们:发展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底色,促成人们对包括经济福利与生态环境福利等在内的多元福利的持续享有。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