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十堰郧阳区“景村联动”促百姓增收

发布时间:2016-08-02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孙国平 梁晓莹 饶扬灿 通讯员 方周圆

编者按

为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为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他们舍小家、保大家,退居到蓄水线以上,开启新生活。库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贫困现象突出。帮扶库区老乡稳定脱贫、发家致富,各级党委和政府一直在努力。

6月下旬以来,本报采访组分头走进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的部分县市,深入普通贫困家庭,察看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变化,探究库区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继4月份推出《精准扶贫老区行》系列报道之后,今日起,本报推出《精准扶贫库区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从十堰市郧阳城区向东北方向驱车30公里,眼前豁然开朗。昔日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已是茂林成荫、百花争艳的生态旅游区——“汉江绿谷”。

身处绿谷中心的安阳镇青龙村,是集中连片的移民外迁区。村里现有的188户村民,见证了这方水土的坎坷重生,也随着家门口的变迁心事沉浮。

忧心到安心:

搬了好几次,终于安定了

李显章今年62岁,是个“老移民”,已经搬好几次家了。

1967年,丹江口大坝动建,他随家人离开家园,移民到了嘉鱼。后来,又迁至汉阳县(今武汉蔡甸)。1979年,他只身来到爱人家乡青龙村结婚安家,又从山下搬到山上。

2005年,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800人的青龙村移民搬迁,只留下188户共688人。李显章家在山上,不受蓄水影响,不在搬迁之列。

守着10亩岗地,一直种小麦、玉米等。“辛苦一年,只能卖个万把块钱,每亩地刨掉劳力、肥料、种子钱,只剩200来块。”1993年盖的两层红砖房,墙体开裂,成了危房。这次精准识别,他家被核定为贫困户。“这里与外界隔绝,又是移民搬迁区,道路、学校、卫生等基础建设都很滞后。”青龙村村支书王波说,移民搬走,留下的全是分散户,很容易遭遇滑坡等自然灾害。“老李家的房子还算新的,好多人还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坯房里。”

转机,出现在2011年。回归企业家吴汉冈看中了这块地方,投资1.3亿元,建设总面积1.2万亩的“汉江绿谷”生态旅游项目。改土治地、水系配套、道路整修,建设景观式高标准生态林基地。

基地面积不断扩大,李显章家又要搬了。这次,是搬到汉江绿谷给贫困户建设的移民安置小区,共有120套房,已经动工,明年春节前可入住。

“效果图我看了,好漂亮!这回总算安定了。”李显章笑声朗朗。

疑心到放心:

企业很负责,我们有依靠

“说实话,吴总刚来时,我们心里都没底。”李显章说,吴汉冈来这片荒山到底做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大家疑窦丛生。

山里人朴实,一边观望,一边跟着干。

2013年起,基地加大投入,大规模高标准开展土地整治和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大面积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急需劳力。村里91个贫困户中,有25人长年在基地做工。平时事多时,也大量用零工,每人每天60元至80元。

李显章两口子也到基地做工。“去年赚了3万多,比种地强得多。”

3年多来,家门口一天一个样,让大家没了怀疑,越来越放心。

去年9月,“汉江绿谷”正式开园,首届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中国十堰)菊花文化节启幕,1500亩五彩缤纷的菊花汇成的花海,共引来游客16万人次。

精品苗圃、坡地草原、葡萄庄园、盆景园……安阳湖畔,汉江绿谷的“绿”文章日益精彩。

李显章过去的老邻居、移民外迁户杨士平,今年春节回乡探亲迷了路。“老家原来那个样子,我搬迁走时还蛮高兴。没想到如今建得这么好了,真为乡亲们高兴!”他对李显章说。“扎实做事的企业,靠得住!”李显章竖起大拇指。

信心到决心:

跟紧产业链,一定有前途

景区游客越来越多,李显章打起了自家10亩地的主意。

听从汉江绿谷技术顾问、十堰市高级农艺师李家军的建议,李显章今年拿出6亩地,种上了向日葵,套种西瓜。“葵花籽是内蒙古引进的高产优质品种,他可以自种自销,卖给我们公司也行,公司统一包装打品牌,保证农户稳定增收。”李家军说,还有西瓜,若种得好亩产可达近4000公斤,加上葵花籽,每亩收入三四千元没问题,是过去的好几倍。

李显章家所在的青龙村一组19户人家,只有他一家尝试改种。“我要是成功了,其他人明年都要找我当师傅哩。”

去年的花博会给了李显章信心,更坚定了决心:游客来了,需要当地土特产、需要吃零食、需要买瓜果回家。“跟紧公司的产业链走,一定有前途。”

王波说,村里引导大家转变思路、改变种植结构,主动融入汉江绿谷产业链条中。

汉江绿谷牵头在村里成立了农旅合作社、瓜果合作社等。“不仅是青龙村,还要把安阳镇都带起来。”李家军说。

景村联动:

美了山乡,富了村民

告别“汉江绿谷”,我们穿行于郧阳区各乡镇,一路美景怡人:樱桃沟、郧阳岛、郧阳湖、子胥湖、月亮湖、虎啸滩、九龙瀑……一个个风情各异的景区如雨后春笋。有的已开门迎客,有的正加紧建设。

按照“全域水源区、全域生态区、全域风景区”的目标,该区把设施当景点建、把产业当景物建、把农村当景区建,推行“生态+农家”“景区+农家”“农庄+农家”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去年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一个个景区,就像一节节带动脱贫致富的“火车头”。地处城郊的柳陂镇是个移民大镇。该镇将28个村纳入整体规划,瞄准全域5A级景区标准,打造郧阳岛高端商务休闲度假区、青龙山恐龙小镇体验区、有机农业产业区、城郊生态观光休憩带,目前近7000万元的财政收入,90%源自农副产业、文化旅游业、生态观光业,全镇5万多农民收入大增。“全面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产业脱贫是最持续、最可靠、最有质量的脱贫路径。”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说。

上一篇: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快速推进
下一篇:中南民大教授率调研组到恩施市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