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陈春保 杨富春 唐宜贵 通讯员 邹远景
盛夏,酷热。进入兴山县昭君镇滩坪村,清凉扑面而来。
海拔1200米山坡上,住着一家人。老房子,土坯墙,山墙裂缝可伸进拳头。
挂在墙头的蜂箱,蜜蜂嗡嗡响;猪圈里,一头母猪、一头仔猪正在睡懒觉。
菇棚里,41岁的户主尹光平正仔细地检查菌袋,菌丝已长满,马上就要出菇了。
养蜂,喂猪,种菇,让尹光平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一个合作社网络110个贫困户
摆脱贫困,尹光平没少折腾。他种过烟,打过工,也曾积攒下8万多元钱,准备翻盖新房。
母亲的一场重病,让刚有点起色的生活变了样。“住院3次,钱花光了,还欠下4万多元债。”
母亲还是走了,多病的父亲要人照料,尹光平被困在了家里。债务缠身,挣钱无门,又没成家,尹光平十分焦虑。
尹光平的窘况,也是兴山县不少贫困户的写照。拥有18万人口的兴山,是全省三个整体搬迁库区县,就地后靠移民逾万人,海拔落差大,地质灾害频发,土地瘠薄。
县扶贫攻坚办主任郭朋志介绍,兴山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764户、25672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0.7%;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15121人,占贫困人口的58%。
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兴山确定了“7+X”产业扶贫模式。“选择柑橘、茶叶、核桃、畜牧、蔬菜、药材、食用菌等7个特色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村建生产基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贫困户直接进入产业链。”兴山县委书记谭业明说。
据统计,兴山共有529家专业合作社、132个家庭农场、4839个种养殖大户与7819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形成产业同盟。
今年4月,滩坪村包括尹光平在内的110户贫困户,与新江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签订入社协议。
一份协议“兜底”贫困户收益
从尹光平家顺着山路往上走1公里,便到了新江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养菌基地。
钢构大棚内,3万袋香菇菌棒整齐码放在架上。“这是最后一批菌棒,供给10个贫困户,每户3000袋。”神逸农村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新江源合作社合伙人王雄说,今年雨多,菌袋容易霉变,担心部分农户技术不过关,合作社养好菌后,再送到农户家。
效益咋样?“10月出菇,能出5茬。”王雄说,“按眼下行情,每袋挣7块钱问题不大,3000袋就是2.1万元。”
扶持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政府与新江源合作社达成协议:合作社为每个贫困户建一个食用菌大棚,培育3000袋菌棒,并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建一个大棚,补贴合作社5000元,送一袋菌棒,补贴3元。
拿到这个补贴并不容易。“有三个考核节点和指标。7月份,贫困户大棚必须建起来;9月份,菌棒成活率必须达到90%以上;到年底,贫困户每袋香菇至少收益5元钱。”郭朋志说。“一点不敢马虎。贫困户没收益,我们拿不到补贴。”王雄说,养菌、销售都由合作社负责,风险可控,现在最担心的是后期生产管理。合作社聘请了3个技术员每天巡视,进行技术指导。
协助合作社抓管理,滩坪村也聘请了技术员。由于在新江源做过工,有技术,尹光平被村里聘请为驻村技术员,每个月可以拿到2400元工资。“每天巡查20多个大棚,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尹光平说。
公共服务与富民产业同步延伸
种菇有补贴,尹光平喂猪、养蜂也有补贴。
年初,看到猪仔俏,尹光平赶紧买了一头母猪。“花了1200多元,我只出了个零头(200元),其他都由政府补贴。”
不单如此,如果养殖过程中出现意外,母猪死亡,尹光平还可以享受“二次补贴”。“如果不是自身原因,政府可以补贴他再买一头母猪。”村支书贾代斌说。
在兴山,贫困户发展产业,可以享受80%以上资金扶持。
据郭朋志介绍,兴山今年已直接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352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食用菌169万袋、柑橘1556亩、茶叶1964亩、生猪1.7万头、蜜蜂2553箱。“我们组建了7个特色产业技术服务专班,网络技术骨干350人,已经对8000户贫困户进行了技术培训。”郭朋志说,产业扶贫的根本,是让每一户贫困户都能掌握一项致富技能。
产业延伸,需要公共服务同步推进。郭朋志说,未来三年,兴山将整合资金25亿元,支持农村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道路延伸到哪里,我们的产业服务就会跟进到哪里。”王雄说。
有产业就有希望。尹光平盘算,赚钱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老房子拾掇一下。拆掉,原地重建?还是住进政府建的安置房?尹光平暂时拿不定主意。
贾代斌帮他分析:原地重建,可申请危房改造资金;搬进安置小区,可直接领钥匙“拎包入住”。“不管咋说,总算有了希望和奔头。住进新屋后,成个家,好好过日子。”尹光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