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金融扶贫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575万人。为此,各地人民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积极行动,在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支持居民就业、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为扶贫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力促“拔穷根”、“摘穷帽”。
“以前钟山一带荒山野岭,交通不便,我们又不懂技术,只能靠天吃饭,日子过得很苦。现在加入了金色钟山农民合作社,自己的山地流转出去了,大家在合作社学习种核桃、香榧,每个月都有2000元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钟山村村民徐强告诉记者。
满足致富融资需求
阳新县是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国家重点贫困县。人行阳新县支行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之间建立订单、就业、土地流转和资金入股“四个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
钟山村自然条件适合核桃、香榧等经济农作物生长。然而,由于初期投入较大,且需要一定技术,当地优良的自然条件难以转化为贫困户致富的“金钥匙”。人行阳新县支行主动作为,组织各金融机构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招商引资郁林公司落户钟山村,以建立农民合作社的方式,流转当地贫困户山地,带动贫困户就业。目前该社种植面积5000余亩,可实现年产值2000多万元,吸纳农户就业276人,已带动127户贫困户脱贫。
2015年以来,阳新县累计投入扶贫信贷资金2.4亿元,精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56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422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助推近1.6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状态。
降低扶贫资金成本
人行阳新县支行充分运用各类信贷政策工具,落实定向降准、差别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等各项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资源倾斜力度。近两年来,累计向主办银行发放扶贫再贷款5000万元、支农再贷款3亿元,释放银行可贷资金约1亿元,增强了金融扶贫资金实力。
人行阳新县支行推动政府将扶贫财政贴息贷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就业挂钩,主体每带动一户就业可享受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金色钟山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李富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咱们合作社到银行贷款都需要抵押担保,现在通过带动贫困户就业就可以到银行贷款,咱们现在已经得到一笔100万元的贷款,年利率从以往的10.8%降低至7.2%,不仅不需要抵押担保和其他中间费用,而且财政还贴息,一年至少节约近11万元融资成本。”据初步测算,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可为阳新县376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贫困户节约融资成本1390万元。
落实惠农利民政策
钟山村村民李伙幸和其他贫困户一样想摘掉穷帽子,他希望通过养蘑菇致富,但是苦于没有买大棚的钱。听人说阳新县有“扶贫贷”还不需要利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相关资料,不到一周,5万元贷款就打到了李伙幸卡上了。
为了使惠农利民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人行阳新县支行结合当地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推出了具有阳新县特色的“扶贫贷”。据记者了解,“扶贫贷”有五大特色:一是利率统一,所有贷款利率均6%;二是期限统一,一年一贷,可连贷三年;三是准入条件统一,即有创业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带动贫困户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额度统一,同等评级条件下,贷款额度统一;五是三级责任统一,村、镇、县三级政府共同承担贷款风险防控责任。同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依托200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确立了3家主办合作银行。通过合作银行按1:7比例放贷,撬动扶贫信贷资金1.4亿元,以发放到户和产业带动两种方式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增收。
为使扶贫模式可复制、可推广,阳新县组织实施创建金融扶贫示范乡镇,在全县建立了数十个扶贫示范乡镇,进行金融扶贫模式培育,金色钟山合作社所在龙港镇就是其中之一。截至6月末,全县各扶贫示范乡镇已累放各类扶贫贷款1.2亿元,推动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1.47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6.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4.7%下降至10.41%,金融成为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