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对口帮扶】武汉市科技局:首批启动25个帮扶项目

发布时间:2016-10-1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科技聚焦、产业扶贫,我市科技精准扶贫攻坚启动一年来,通过发挥武汉地区农业科技人才、技术、资源紧密结合的优势,突出科技和产业带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技术提高收入,全市科技精准扶贫首批已启动25个示范项目,正助力帮助贫困户脱贫。

在黄陂区木兰乡姚湾村,科技局扶贫驻村干部肖又来(左)正在指导村民姚春红养殖山羊,经过3年多的养殖,陈忠华、姚春红夫妇由原先的两只羊发展到如今的80只  记者任勇 摄

根据贫困人口分布特点,全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提出“产业扶持脱贫一批”的策略,并要求体现“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户脱贫”的工作方针。根据我市科技精准扶贫的有关方案,由市、区科技局牵头,相关措施正在新城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地的22个贫困乡镇展开。

今年,市科技局已筹措730万元,在22个贫困乡镇,以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生态农村建设、互联网+农业等现代农业领域项目为支持重点,在每个贫困街(乡镇)各实施1-2个特色项目,共补贴支持了25个科技示范项目。在带动相关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建档立卡的778户贫困户脱贫和其他农户受益。

这批项目依托聚焦科技注入产业动力的先导理念,已发挥出聚焦产业、示范带动、催生产业新模式、科技引导等多方面作用,为贫困户长远脱贫和地方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不同贫困乡镇的资源禀赋,依托农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开展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为目标,发展特色种植、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黄陂的茶叶、草莓,新洲的食用菌,江夏的生态健康种养殖,蔡甸的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

通过示范项目采取一项一策、精准施策,首批25个示范项目还采取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收购农产品、培训、土地流转、提供就业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同时,通过创新扶贫方式,我市已逐步建立起“公司(合作社)+贫困村+农户”的模式,有效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缺技术、抗风险能力差的不足,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目前,全市有农业农头企业279家,农村专业合作社2000余家,利用科技示范项目已引导多家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参与精准扶贫,为全市开展产业扶贫攻坚作出了示范。

首批25个项目的遴选,由项目所在地的贫困街乡镇履行精准扶贫主体责任,对推荐项目在产业特色、规模效益、承担单位实力、带动贫困户数和村集体经济增长等方面严格把关。各区科技局协助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下拨、总结检查等管理工作。市科技局在顶层设计、优化布局、专家论证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通过创新责任机制,将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解决贫困地区的产业、就业、农户收入、技能提升、脱贫等一系列问题,形成特色产业拉动、产业载体带动的扶贫脱贫长效机制,提升贫困地区扶贫造血功能。

助身患重疾贫困户脱贫

引进专家帮助种植“巨菌草”

江夏区何堰村,是我市紧邻咸宁的偏远小山村。这里的贫困户常年以种植水稻等低产值农作物为收入来源,由于耕地少,一年的收入仅能维持温饱。而如今,村里的贫困户不仅能获得土地价值分红,还转变成技术工人,赚取了工资收入。

在市、区科技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何堰村如今引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牧穗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何堰村贫困户将土地直接流转给牧穗生态农业公司,每亩一年获得500元的“价值分红”收益。目前一户贫困户仅土地流转,一年就能获得数千元收益。

该公司目前在何堰村投入2000万元,开发建设了现代化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的种植基地。公司负责人刘纯池说,贫困户没有了土地,公司便将其招聘为种植基地的员工。通过定期培训,公司给贫困户传授种植技术、公司管理、规范等方面的知识,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的技术工人,留在企业获得劳动收入。目前,何堰村已有数十户贫困户在种植基地边学习边工作,企业还给周边村庄低收入村民提供了100多个工作机会,使他们转变成了农业技术工人。

何堰村的高兰英家田地少,丈夫没有劳动能力,以前全家每年只有数千元的收入,连基本的生活开销都难以维持。如今,她在种植基地做技术工人,一年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

身患癌症无劳动能力,家庭经济面临崩溃,40岁的黄陂区木兰乡姚湾村贫困户陈忠华曾陷入绝境,可今年他却有了盼头。去年,市科技局扶贫工作组进驻他所在的村,通过不远千里帮扶其引种具有极高饲养价值的“巨菌草”开展家庭养殖,陈忠华可望摘掉贫困帽。

2010年陈忠华查出患有恶性肿瘤,举债10多万元后,再无能力治疗,只得回家休养。妻子姚春红不得不扛起家庭重担,但是要照顾丈夫,她不能外出打工,种的几亩地也荒废了,全家人只能靠低保和养殖几头猪卖钱勉强度日。有着两个小孩的家庭一下陷入了极度贫困,吃药靠妻子采草药回家熬制,连过年都得靠借钱度过。

去年,市科技局扶贫工作组进驻陈忠华所在的村,通过走访了解到陈忠华的家庭情况后,把他确定为重点帮扶对象,由专人对接帮扶其家庭脱贫。

工作组发现,陈忠华家饲养了2只羊,挤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简易窝棚内,由于条件限制并不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根据陈忠华的妻子需要照顾家庭的实际情况,工作组有了想法:为其扩大饲养规模,在家实现脱贫。

对于场地饲养条件限制问题,科技局特事特办,拿出3万元经费,在专家的指导下帮助陈忠华家建起了科学养殖的羊舍。

对于饲养成本高的难题,工作组多方联系农业科研领域的专家支招,通过市农科院专家技术支持,引进“巨菌草”。“有了巨菌草,饲料成本大幅降低,只是买一点玉米作为羊羔改善伙食的小零食。”陈忠华高兴的说。

经过近1年的帮扶,陈忠华家建起了近500平方米的科学养殖羊舍,种植了数亩的“巨菌草”,目前已从2只种羊发展到近80只羊的养殖规模。“工作组隔三差五到家里来指导饲养技术,在他们的帮助下仅今年有望实现50只羊的出栏量,经济效益可达数万元。”陈忠华说。

贫困户加入公司合作社联合体

拿工资当股东为脱贫上“双保险”

新洲区张湾村,远离市区紧靠闭塞的大别山区,村里的贫困户多是有残障、重疾人士的家庭,以前很多贫困户多选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不仅收入有限家庭也得不到照顾,陷入两难。而妻子瘫痪卧病在床、儿子还在读大学的贫困户张盛忠,如今却选择回到村里就业,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张盛忠的选择并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村里新变化给了他底气。

去年,市、区科技局进驻张湾村进行扶贫调研,发现当地食用菌种植普遍,但规模分散科技含量低,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效益。“扶植一家企业长大,让产业和科技带动贫困户脱贫”。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这是值得尝试的脱贫模式。

为此,工作组瞄准村庄旁一家种植食用菌的武汉华进菌中菌科技有限公司。在市、区科技局牵头,街道协同下,华进菌中菌公司获得了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并制定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以往当地松散的菇农合作社组织捆绑在一起,组建新的现代企业和规模化的蘑菇生产基地,菇农和贫困户可以到企业当工人获取收益,也可以通过入股获得企业分红。

近一年时间,在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以草菇和双孢菇种植为主要特色,华进菌中菌公司建成了126亩的现代化厂房,年收入达到了近2000万元。更重要的是,企业吸收了130多位村民就业。其中,扶贫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家访精准识别,将其中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41户贫困户纳入企业员工范围,一般每个贫困户员工月收入可达2000多元。此外,企业还将贫困户吸纳为股东,每年还能获得数额不等的企业分红,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企业也有专项资金补助。

“我以前在外做的是水电工,如今在村里企业做的是同样的工作,由于有技术,年收入可达数万元。” 张盛忠说。“村里收入上了双保险,并不比在外打工差,而且还能照顾妻子,挣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引入种植业龙头企业

示范效应带动贫困户投身小草莓大产业

设施农业技术提高种植水平

农业园让贫困户旱涝保收

蔡甸区同心垸村以前农业基础设施陈旧,土地种植条件差。普通村民不仅收入低,贫困户也不少。如今,该村旧貌换新颜,装有“空调”的现代化蔬菜钢架大棚拔地而起,贫困户脱贫有了旱涝保收的基础。

在市、区科技局的支持下,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同心垸村所在地的龙头企业——武汉白湖家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高科技农业园。一方面试水农业产业,另一方面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同心垸村已经建起数千平方米的高科技蔬菜温室大棚,这个大棚如同一个工厂车间,透明的玻璃房里装有各种控制温度、灌溉等高科技设备,只需工人按动电子按钮即可控制作物的生长。

在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的同时,农业园的建设也成为了贫困户脱贫的大平台。贫困户除了可以在企业打工挣工资、流转土地等获取收益外,还能在企业帮助下学习种植技术,就地在农业园以极低的价格租赁改造好的高科技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园会全程给予贫困户种植技术的培训。

60多岁的贫困户夏所献,以前家里一年收入不过数千元,现在年收入可达2万余元。而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今贫困户反租大棚种植特色蔬菜,一亩地年收入就达数万元。“贫困户有了旱涝保收的定心丸”。

蔡甸同心垸村,工人在高科技蔬菜大棚按控制开关

开辟抛荒地,引入农业龙头企业,用科技示范效应帮扶贫困农户投身新产业,调整种植结构,从而达到长远脱贫致富的目的。这是黄陂区伏东村扶贫的新实践。

伏东村有近2500亩的抛荒地,如何让贫困户脱贫并且发展当地经济,市、区科技局扶贫工作专班动了一番脑筋。黄陂草莓种植业在武汉远近闻名,市场经济效益好,一亩草莓最低收益可达万余元。如果利用伏东村的土地资源开发草莓产业,或能取得扶贫和发展经济一举两得的效果。为此,扶贫工作专班将区内著名的种植草莓的龙头公司——武汉木兰金秋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引入伏东村。

小小的草莓种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每一项都充满了科技含量,习惯种植水稻等普通农作物的贫困户还存在一定的顾虑。木兰金秋公司在科技部门的帮助下,采取用示范效应带动农户脱贫的方式。其在伏东村投资开辟600余亩抛荒地种植草莓,打造传统种植区和精准扶贫试验园等。同时,通过去年黄陂区成立的“草莓科技专家大院”,引进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全国各地的专家,草莓生产、技术实操型能手,作为草莓种植研发、推广、示范的指导老师。

贫困户到企业劳动培训,企业指导其学习草莓种植技术。一方面贫困户可在企业通过打工的形式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还能依托龙头企业自己开展草莓种植创业,并通过企业进行产品销售。

62岁的贫困户刘志银老人,正在企业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草莓种植技术,以前在家种植水稻一年收入只有数千元,而现在仅打工一项收入每月都有近2000元。

与刘志银老人一样,伏东村及周边的贫困户已有56户开始了种植技术的学习,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低收入农户投身到小草莓大产业中来,给贫困户注入了长远脱贫的造血能力。

上一篇:【对口帮扶】武汉市人社局:“四大计划”出好精准实招
下一篇:【对口帮扶】市公安局:列支百万元变“输血”为“造血”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