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产业扶贫别编故事,武汉恩施曝光荒唐"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6-11-2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日前,武汉市2016年“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追踪报道第三场播出,聚焦精准扶贫工作有待提升问题。武汉市农委、扶贫办相关负责人现场接受问政。

1.扶贫干部在哪里

节目反映,在黄陂区蔡店街赵店村朱邵煜夫妇心目中,精准扶贫给他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照了一次相。扶贫干部说,拍个照就能证明来过了。拍完照后,他们就走了。

汉南区邓南街新沟村的王礼富老人是通过电话,才知道自己是精准扶贫户。对方说,有什么事就打电话,大事肯定帮不起,小问题还是可以的。今年春节后,老人因患脑瘤做了开颅手术,手术费13万多元,不仅花光积蓄还欠了债。但是,这名扶贫干部只打了个电话,连人都没来过。

市治庸办督查也发现,有的扶贫干部是“走读”,根本没有驻村帮扶,有的长达10个月都没露面。

市农委副主任、扶贫办主任朱建国坦陈,短片反映的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扶贫。从检查情况来看,确实有“走读”、挂名帮扶的现象。下一步将加大暗访督查,对没有履行到位的坚决追责。

武汉大学陈铭博士认为,驻村扶贫干部最重要的是走心和自律。因为贫穷的原因各不同,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是每一名驻村扶贫干部工作的重点。

2.风湿病老人养鸡亏了

江夏区舒安乡何桥村的易学火老人今年82岁,目前只有每月180元的农村养老保险且患有严重风湿病。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以后,扶贫工作队给他安排养鸡项目,并送来了100只鸡。

然而,老人的日子更难了。“我一天只吃两餐,鸡一天要喂三次,马上就没吃的了。”看着扶贫工作队送来的饲料所剩无几,老人犯了愁。4个月后,由于老人缺乏养殖技术,送来的鸡苗全部死亡,老人为此还倒贴了几百元。

市扶贫办副主任石立兵说,看了短片非常心痛,这说明帮扶措施还是不够精准。老人连自己吃饭都有问题,还要去养鸡,反倒成了他的负担。

陈铭分析,这是一个因病致贫的典型案例。扶贫不仅要走心,更要用脑。相关部门应制定具体的医保措施,明确每个月为老人补多少钱,这才是帮到了实处。

3.光伏发电项目“流产”

节目曝光,治庸办暗访发现,新洲区三店街曹岗村的扶贫项目是建设光伏发电工程,但最后没搞成。该村党支部书记肖玉斋说,找了很多部门都没有明确答复,而且电力部门很不配合。

由于项目受阻,曹岗村便与武汉万兴祥材料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60万元精准扶贫资金投入到该公司,由该公司每年回报10万元作为村脱贫资金。治庸办督查组表示,这种投资形式存在极大风险。

石立兵回应称,的确有个别扶贫项目难以落地,因此影响了脱贫效果。对于投资风险,石立兵说,为了防范风险,要求乡镇街监管部门介入,确保资金安全。

陈铭点评认为,精准扶贫工作正处在攻坚阶段,问题越早暴露越好,相关部门应思考如何在制度层面解决问题,真正让困难群众得到实惠。(动向新闻&湖北日报记者胡弦、通讯员刘志强、段晨晨)

>>相关链接

扶贫日记作假农业补贴冒领

湖北恩施12单位被问责

11月17日,由湖北恩施州纪委监察局、恩施州纠风办主办的电视问政活动上,当地12家州直单位被问责。

在问政现场,主办方播放了《扶贫工作日志弄虚作假虚开票据领补助津贴》《滞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自用材”变“商品材”原木被偷运出境》《没有退还的“建房保证金”》等12条短片,直指精准扶贫不力和资金监管不严、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

其中,巴东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黄某在担任沿渡河镇溪口村第一书记期间填写了5本驻村工作日志,其工作内容都是精准扶贫。但督察组调查发现,黄某为了应付检查,在溪口村实际工作时间只有47天,上报日志显示的却是117天,虚填了70天。此外,黄某还虚开住宿发票,领取了补助津贴。

恩施州农业局被问责后,该局副局长杜方平表示,将督促巴东整改落实,履职尽责,举一反三,全面加强队农业系统干部的教育管理。

2008年到2015年,利川市谋道镇堪金村村支部书记廖某领取已过世村民李云安6亩土地的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当地财经所一直没有发现,直到今年大数据比对之后,廖某冒领之事才暴露。而利川市团堡镇四水池的村支部书记丁某被发现问题之后,办假证企图蒙混过关,最终未得逞,4000多元农业补贴款被追回。

对此,恩施州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敏表示,不能让惠民资金成“唐僧肉”,下一步会以此为突破点查找问题,加强政策宣传,严格执法行政。

2016年8月,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8个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始启动,但直到10月12日,才有两个安置点进行土地平整,易地扶贫搬迁明显滞后于其他乡镇。而宣恩县李家河下洞坪集中安置点和关洞坪安置点,没有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恩施州发改委主任戴清堂对此表示,将协调国土、住建、财政等部门,尽快动工。

此外,因工作人员职责履行不到位、原木被偷运出境时畅通无阻、“建房保证金”没有及时退还、少数学校落实责任时“耍花样”、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造假、市民纳税等待时间过长等情况,恩施州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恩施州林业局、恩施州交通局、恩施州教育局、恩施州质监局、恩施州国税局等单位均被问责。(中新网)

人民日报:产业扶贫别“编故事”多听农民感受

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找准产业、对准人头,要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

脱贫离不开产业,时下有种产业扶贫却令人担忧。

日前参加一个扶贫现场会,企业负责人来介绍经验:公司流转贫困村的土地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黏在产业链上,有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分红股金,变身“三金”农民。算收入账,一年就能脱贫。

代表们热热闹闹观摩,半小时上车走人。笔者留下到村里细问,发现情况并非真为刚才所见。全村105户贫困户,在基地打工、有分红的只有20户,少数掩盖了大多数,其他贫困户有意见。另外,股金分红只分3年,按公司说法,3年后贫困户学到技术,可以租种基地大棚,也可在房前屋后自己发展。一位村干部道出缘由,县里定下2017年提前脱贫,3年分红正好管到这个点。贫困户以后真能稳定脱贫?许多人表示:“技术难、投入大,一个棚光菌棒就要3万多元,想接手不容易。”

如此扶贫,表面看公司带上了贫困户,实际上,贫困户融入难、持续发展难,产业再好,也跟他们关系不大。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而是要实现稳定脱贫。这样为了完成任务“编故事”“算脱贫”,是搞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注定扶富难扶贫。

在基层采访,这种现象不是个案。其背后凸显了一些干部头脑“贫困”、政绩冲动。脱贫攻坚,各级政府大幅投入,但钱多了,有的地方不会花了。上产业没有好思路,“给钱给物”不行,任务完不成不行,于是就想走捷径。扶贫资金在企业里一转,部分以分红的名义分给了贫困户,脱贫效果“立竿见影”。名曰产业扶贫,实则玩“数字游戏”,这种“跑偏”的政绩观必须纠正。

产业发展不易,扶贫产业更难。贫困地区基础薄、条件差,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找准产业、对准人头,既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又要适合扶贫对象特点;不能过度追求“高大上”,也不能设置过高的门槛;既要考虑短期,又要兼顾长远。这需要干部沉下身、抓对方,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干得了、干得起、长受益,这样的产业扶贫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的事有自己的规律。当前的贫困,致贫原因多样、需求多元,靠以往“一招就灵”的办法很难奏效。一些地方提出,“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大有盲目冒进之嫌。有位基层干部坦言,县里推广黑山羊扶贫项目,有贷款、有市场,试点效果不错,可有的贫困户就是干不了。有人家里缺劳力,照顾老人、孩子抽不出身;有人家庭负担重,上学的、生病的,月月都要现钱,而养山羊1年后才能出栏见钱。因此,精准扶贫不是在办公室里规划出来的,新模式、新思路需要接地气,一户一策,把工作做实、做细。

产业项目好不好,得让脱贫实效说话,让贫困户说了算。挤出产业扶贫水分,要完善考核机制,不能光看表面,要多听听农民的感受,同群众一起算账,让群众认账。对拿着扶贫资金搞“数字脱贫”的严格问责,对享受扶贫政策弄虚作假的企业从严处罚。

授人以渔才能拔掉“穷根子”,产业扶贫要多在“实”上下功夫,多些精准发力。《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0日09版)

上一篇:房县沙河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扶贫扶到根上
下一篇:秭归:组合拳“造血”扶贫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