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武汉保障贫困人群生活水平不“掉线”城乡低保标准连续5年提高

发布时间:2016-12-06    来源:    字体大小:A-   A+

    

青年志愿者到黄陂区祁家湾街寄宿小学,陪伴贫困留守儿童    记者胡冬冬 摄

武汉市民政局党员干部为精准扶贫对象送温暖通讯员周钢 摄

武汉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市民政局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升困难群众发展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民政在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在打造“民生升级版”中的关键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托底作用、在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纽带作用、在提供和强化基本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民生升级版”夯实基础,为“经济升级版”做好服务,为“城市升级版”提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武汉贡献力量。

应保尽保

连续5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近5年来,武汉市组建成立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中心,并建成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实现15家单位27项信息对接共享,核对申请对象72.5万人次。年均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20余亿元,托底保障低保对象15万余户、25万余人的基本生活。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有城乡131747户、195026人享有低保,其中城市低保61116户、98623人,农村低保70631户、96403人。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016年武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连续5年再次提标,从8月1日起,城市户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提标20元,达到600元,农村户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提标40元,达到360元。 

武汉民政以智慧武汉建设为契机,推进“互联网+低保”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网上申请审核审批,城乡困难群众救助精准率达99%以上。建立健全了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量化调整机制,按照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的30%~40%确定低保标准。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和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调整和发放低保家庭临时价格补贴,确保城乡低保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而降低。今年是自从1996年武汉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13次提高低保标准。

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向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家庭延伸,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救助水平显著提高。2013年1月,我市新《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开始实施,与2005年制定的旧《办法》相比,将大病救助病种从6种扩大到21种,最高救助标准由8000元提高至5万元。当年,大病救助资金超过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一倍多。全市社区居委会建立了1500余个社区纳凉取暖点,每年免费提供集中纳凉取暖800余万人次。组织开展春节慰问、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助学工程,救急托底的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情暖万家

投入近亿资金救助受灾群众

“感谢党,像我这么困难的家庭光靠自己的能力,这辈子也不可能住这么好的房子。”刚搬进新居的蔡甸区消泗乡低保户胡家清说。今年66岁的胡家清全家5口人两人患病,今年7月的一场暴雨毁了他家的房屋,按照我市因灾倒房重建政策,他家花了7万多元重建了80平方米的新房,政府按照低保户标准给予了4万元补助。

今年武汉市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灾害发生后,全市共转移安置灾民26.3万人次,其中集中安置2.6万人次,最高峰时布设集中安置点83个。灾情稳定后,全市迅速展开灾后恢复重建,截至目前,全市应重建民房1129户,已竣工1129户,重建率为100%;应维修损房1112户,都已完成维修,维修率达100%,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生活。

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加强救灾、救助、救济能力建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先后投入资金近亿元救助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因灾倒房1750户3500余间。立足预防为先,建成市级以上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01个。我市推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市、区救灾物资储备分发网络,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得到初步救助。

多方合力

为留守儿童打造关爱“保护伞”

去年开始,武汉市民政、教育、公安、妇联、共青团等16家相关单位联手合力为留守儿童打造关爱“保护伞”。

武汉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新洲、黄陂、蔡甸、江夏、东西湖、汉南、东湖高新和青山等8个区有农村留守儿童共计11819人。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和公益慈善方面的作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范围,协调公益慈善力量提供关爱帮扶,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对困境农村留守儿童,民政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配合基层组织和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护指导、精神关爱、医疗救助、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见成效。

我市规定,各区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结合各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开展关爱保护行动,确保关爱保护工作覆盖本辖区所有农村留守儿童;各区政府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创新主动救助模式

武汉四级救助体系获民政部推广

武汉市救助管理站的主动救助模式,被国家民政部称为“武汉模式”,并在全国推广。近年来,救助站的主动救助、抱团救助、社会救助的救助模式得到社会称赞。

武汉市民政局表示,今后将继续做好对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动困难人员提供临时食宿、突发疾病救治、返乡救助等工作,通过开展站内照料、站外托养、纳入特困人员供养等途径落实照料安置工作。做好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制度。履行监督指导职责,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建立精细化服务管理模式,打造标准化工作流程,保障受助人员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公安户籍信息网、迷失人口信息库、全国打拐DNA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做到受救助人员身份查询精准快速,寻亲帮扶科学有效。

民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救助体系,健全发现报告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经费保障机制、部门协作机制,提升救助能力。以困境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科学、合理规划社工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心理辅导、教育矫治和技能培训等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救助服务。

慈善情暖江城

5年募集善款7000万元

11月25日,满载着江城人民的爱心,一辆19米长的大货车装满近10万件募集的寒衣,启程驶往贵州毕节,将衣物送到山区孩子们手里。至此,拉开了今年“慈善情暖江城”活动的序幕。

每年武汉市慈善总会都要募集百万资金对全市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体开展送年货活动。从2004年开始,到2016年,该活动共投入救助资金1100万元,资助的特困家庭达到5万多户次。

今年武汉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灾情发生后,市慈善总会立即向全市发出募捐倡议,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踊跃捐款捐物。慈善总会共接收社会各界善款607.32万元,物资价值665.78万元,为灾区开展灾后重建提供了一个快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武汉慈善总会围绕“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5年来共计募集善款7000多万元,为贫困人群提供119942 人次的慈善救助,举办各类公益慈善活动147 次,建立冠名慈善基金30个,小额冠名基金14个。先后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中华慈善先进机构”两项表彰,充分发挥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

民政人精准施策扶贫

帮扶对象

过半今年脱贫

“王婆婆,最近哮喘好点了吗?药用完了吗?”“好多了,自从吃了你们送来的哮喘药后,我的哮喘病好多了。”日前,市民政局36名党员干部来到江夏区舒安街八秀村精准扶贫对象家中,为他们送温暖。

八秀村70户贫困家庭在两年内脱贫,其中36户今年必须脱贫,这是民政局锁定的目标。根据这一目标,今年2月2日,70名民政党员干部首次来到村里每人认一家“穷亲戚”送温暖。几个月来,他们与村里的“亲戚”越走越亲热。3月10日,民政人再次来到他们家中,入户调查、落实帮扶措施。4月底,又为贫困户送去价值3万多元的鸡苗、猪仔和化肥,帮助村民致富。6月中旬,民政人又帮他们圆微心愿、送清凉。针对今夏暴雨,为防止灾后疫情发生,7月10日,市民政局为村民送去价值近万元的防皮肤、眼病等药物。10月17日的“扶贫日”当天,市民政局组织全市5家大型医疗机构送医送药进村湾,惠及1000多名老人、妇女和儿童。

今年初民政干部与因病致贫的53岁李寿春结对帮扶。刚开春,民政干部帮他销售了10万斤滞销稻谷,为他家实现收入12万元;4月份又为他家送去220只鸡苗、一头猪仔、45公斤鱼苗及化肥。预计今年卖粮食、鸡、鸭、鹅、鱼、猪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左右。“今年的收入不错,脱贫了,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民政人。”李寿春开心地说。

经过相关部门的测评,目前已有36户贫困家庭达到了脱贫标准。为了帮助八秀村发展集体经济,市民政局为该村修建了100千伏安光伏发电站,并已并网发电。日前,市民政局启动冬季走访慰问贫困户活动,36名民政党员干部来到他们对口精准扶贫的“亲戚”家中,为他们送去御寒衣被和慰问金。

武汉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明年还将加大力度,帮助谋划种植“铁皮石斛”药材等产业,让贫困家庭增收,力争明年使剩下的34户精准扶贫户全部脱贫。

据了解,市民政局“十二五”期间先后在江夏和黄陂区开展“三万”活动,5年间,连续蝉联全省“三万”活动先进工作组。

亮点

武汉救助管理站

情暖困境人员

为让每个困境人员感受到社会关怀和温暖,过去的5年,武汉不断加大对街头困境人员的救助力度,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了158097人次。从每年的具体救助情况看,困境人员越来越少,从这个侧面显示国家社会发展日益进步。

病困、贫困人群感受到的温暖,就是社会的温度。

武汉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武汉城乡低保标准连续提高;大病救助病种从6种扩大到21种,最高救助标准提至5万元;全市1500余个社区纳凉取暖点每年免费向市民开放;我市构建市、区救灾物资储备分发网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武汉民政认真执行一项项扶助政策,不断提高对贫困人群的扶助标准,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掉线”,幸福路上不掉队。

上一篇:武汉市残联精准扶残助残提升幸福指数
下一篇:武汉精准扶贫因人因户施策 配套24个行业落地方案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