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年伊始,全市扶贫攻坚战又进入新的战役,驻村扶贫党员干部誓言,倾真情,用真心,担当起扶贫使命。
2015年10月,精准扶贫攻坚战在全市打响,全市3万多名市区两级党员干部进村驻点,奋战在271个贫困村,经过一年多的挂图作战,精准确定扶贫对象,精准因人因户施策,目前已有77个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正在接受考核验收。
到2018年,全市271个贫困村出列,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虽然依然艰巨,但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咬住扶贫任务目标不放松,攻坚克难再发力。
“儿子娶媳妇有房子了,可以过个好年了!”新洲石河村原贫困户蔡金桃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这是刘军今年听到的最欣慰的一句话。
“开年的扶贫工作日程排满了,不忘初心,新的一年还要加油干。”昨日上午9时,冒着冬日的冷雨,刘军又赶在从武汉去新洲的路上,他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这近一百公里的路,他早已熟记于心。
昨日 ,驻村扶贫干部刘军(右)在新洲区石河村电网改造工程现场撸起袖子参加劳动 记者刘斌 摄
贫困户“危房”换“新房”
一到石河村,刘军就心急火燎直奔蔡喜娥家中,看看春节前她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也查看下工作队刚帮助盖好的新房。
村民蔡喜娥属因病致贫,重病缠身失去劳动能力,29岁的儿子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学了技术,在外打临工,女儿参加了工作队组织的种植培训,留在家务农。
蔡喜娥和儿子女儿原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的土房子里,刘军走访看到这家住的是危房,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去年7月武汉经历罕见雨灾,蔡喜娥和子女都不敢在家待,生怕房子塌了,一家人只好借宿到邻居家。已到适婚年龄的儿子,住着泥巴危房,“娶媳妇都难,谁愿意啊!”房子也成了蔡喜娥的心病,“这样的危房不能再住下去了!”刘军为蔡喜娥房屋改造一事四处奔走,经工作队协同努力,去年11月,危房得到彻底改造,换了新门窗,建了大阳台,四间房屋高大宽敞,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昨日上午11时,他赶到蔡喜娥家时,蔡喜娥正在吃力地往新房里搬运新买的洗衣机,刘军撸起袖子上前帮忙。“扶贫干部真是我们的主心骨啊!我非常感激!我真的高兴!”蔡喜娥无法用别的词汇来形容住进新房的心情,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线,不停地对刘军说谢谢。
村民点赞扶贫才算过关
2015年10月,刘军带领着四人扶贫工作队进驻新洲区石河村,率领驻村工作队员一一走进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村民的生活、居住情况。在走访帮扶过程中,刘军还注重总结,形成调查报告。石河村贫困户19户,经过走访调查,他将致贫原因归结于三个:重病、子女读书、家中无劳动力。
“单靠我们四人工作队的力量太薄弱,众人拾柴火焰高,我要发动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刘军说,他动脑经,想办法,在市委宣传部的帮助下,建立起了长期帮扶工作平台,党支部对口帮扶。根据每户家庭的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形成一对一、一对多等不同形式的结对帮扶措施,到贫困户家里开展扶贫慰问。
“完全顾不了家,家里孩子老人都是她爱人一个人照顾。”刘军透露,去年7月,家中70岁的母亲脑梗前曾打电话向他求救,但当时他正在村里处理扶贫工作,脱不开身,坚持干完事才赶到医院。刘军说。 “只有村民点赞了,我们的扶贫工作才算过关!”
目前,通过系列结对帮扶活动,贫困户危房得到彻底改造;重病困难家庭得到了及时的资金援助;贫困户子女读大学获得了5000元的救助款和一台便携式电脑;贫困村实现10万元纯利润硬指标任务;援助100亩油茶树已经全部完成栽种并成活,三年后每亩将产生2000元的经济价值;4个稻场和0.5公里道路建设完成;一批基础公益设施项目正在规划……
一件一件的实事,让贫困户感到了扶贫攻坚队的温暖,石河村贫困户19户58人,去年底实现全部脱贫。
“村民生活的环境改善了,道路通畅了,饮水卫生了,用电有保障了,收入增加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群众心里企盼的。”刘军感慨,石河村贫困户脱了贫,还要巩固,让村民们过上更加顺心的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用实干的双手才是托起贫困村民美好明天的关键”。(记者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