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扶贫人物]唐厚胜的走访攻略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7-06-30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网讯

坐不稳的唐主任

“我到每个村都会说‘哪户困难最大?有哪几户工作不好做?走,我带你们去走访!’”

因为和我熟,唐厚胜的话率直而自信。

“你天天跑啊?”

“天天跑。”他边说边跺脚,这让我注意到身为松滋市洈水镇攻坚办主任的唐厚胜,虽然衣服整洁,但皮鞋帮上还有泥巴印。

“我把走访当成我的主要工作。原因第一是我认为走访工作很重要,它是帮扶工作落实的关键环节;第二是恰恰目前一些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不愿走访,不会走访,和群众不交心,没有感情无法沟通,甚至闹出误解和矛盾;第三是我和群众谈得来,我会走访啊!我走访就是为了教会我们的村干部、帮扶干部怎么走访。”

他告诉我,洈水镇29个村居,角角落落他都跑遍了,每个村民小组,不认识他唐厚胜的人不多,镇里扶贫户的情况,他都了然于心。我仔细品味他的话,觉得这位貌似屁股坐不稳的镇攻坚办主任恰恰是看准了工作的要害,抓住了工作的短板,发挥了自己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特长。

启示:做好了入户走访工作,就能架起干部群众的连心桥,找准贫困家庭的致贫根,打通扶贫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入户走访工作不到位,整得再好的资料档案也是纸上谈兵,说得再多的帮扶措施也是画饼充饥。 入户走访工作,至关重要。

会算账的唐主任

豹子岭村贫困户刘平,抵制帮扶干部。唐厚胜亲自去走访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唐主任,这太不公平了。都是贫困户,凭什么他们是市里单位干部帮,我就是村干部帮?他们过年过节送米送油,来一次还有几百块钱,我到现在就得了200块!你们给我换个帮扶干部吧!”唐厚胜反问:“他们得米得钱得油,是不是就比你脱贫快些呢?”“那不见得,我是靠自己……”

“就是要靠自己呀!”唐厚胜马上接过话,“其实你又聪明又不懒,我们安排村里对你知根知底的干部帮扶你,经常到你家坐一坐,谈一谈,你玩瘾大的时候提醒哈你,你忙不过来或者有困难的时候能及时帮你,比给你送米送钱送油强多了!”原来这个刘平就是有点麻将瘾。一席话说得他脸红地点头。

唐厚胜看他屋前屋后宽敞,杂草丛生,又合计着让他喂一百只鸡,免费给他提供鸡苗。最后说:“再和你算下帐:我如果送你几百元钱,说不定我前脚走你后脚就到麻将馆里去了;我送你的鸡苗你好好喂养,年底总有些收益。那样你也少到麻将馆里去浪费时间,这屋前屋后也会有个看相。早点摘下贫困户的帽子,也许说媒的就上门了!”

启示:结对帮扶要走出单纯送钱送物的误区。对于少数觉悟不高的贫困户来说,送钱送物反而会滋生“等靠要”的思想,无异于饮鸩止渴。

会说话的唐主任

“今天去哪走访?”

“汪家咀李琼家。我今天要去指导一下他家的西瓜种植技术,”唐厚胜有些得意地说,“西瓜苗定根时要提苗,很多人不知道。”

唐厚胜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介绍李琼家的情况。李琼丈夫早逝,她含辛茹苦把独子养大成家,不料孙子出生后儿子又因病去世了。这一家三口(李琼、她儿媳、她孙子)成了贫困户接受帮扶。可这时李琼变了,变得让她家人和帮扶干部伤透了脑筋。以前勤俭持家的李琼不但自己在家里不好好干活,也不好好照顾孙子,儿媳在外地打工也不得安宁,三天两头接到她的电话往家里跑:不是老的病了,就是小的逃学了,要么牲畜丢了,要么房子坏了。就这样家里光景一天不如一天,帮扶干部也无计可施,唐厚胜亲自走访以后才做通了李琼的思想工作。

“你用了什么妙招?”

“其实很简单:换位思考,站在李琼的角度想一下,很容易猜到她的心思。我第一次走访跟她拉家常,就印证了我的猜想:李琼生怕儿媳丢下孩子跟人跑了,就想方设法阻止她外出打工,才弄成这个局面。”

“接下来我联系到她儿媳,交谈中知道她也不愿丢下孩子。我心里有了底,这婆媳虽然有些隔阂,但小孩是这个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第二次走访我就向李琼拍了胸脯:保证帮她稳定这个家庭。李琼态度当时就转变了,她说您才说出了我心里话。这个家就靠您了,以后我就听您的!”

“我告诉她,儿媳还年轻,伴肯定是要找的,家里如果破败下去,肯定要嫁人;家里如果有起色,可以坐堂招夫,给您接个儿子。然后帮他落实孙子上学资助政策、争取危房改造政策,指导她种西瓜……”

现在儿媳妇安心在深圳打工,李琼种了3亩多西瓜,养了两头猪,孙子在家上学照顾得好好的。计划着翻修房子,张罗着给儿媳妇找个对象招赘进门。

“不要夸我会说话了。我水平又不高,其实话只要说到人家心坎上,再土再俗也有用。”

“你是真的水平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啊!”我由衷地赞叹道。

启示:对于那些消极的贫困者,我们不能简单贴上“懒”、“蠢”等标签而丢到“不可救药”的篮子里,而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激“志”扶“智”,因户施策,激发内生动力。

动真情的唐主任

回来上车的时候我打趣到:“看你这车,都成小灰机了。”唐厚胜不好意思地笑了:“哪有时间洗车啊!上次走访不小心剐蹭的地方都还没修理。”

我说:“油烧得不少吧!你这个攻坚办主任,当得尽心尽力,还贴钱贴米啊!”

“没想过这些,也不会计较这些。说实话这几年的工作我是最投入的,心甘情愿的投入。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接着,唐厚胜和我说起了他的家世,“我读小学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其实他得的不是绝症,肺气肿,只要能做手术可以活下来。但家里太穷,做不起手术。”

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接着说:“要是现在,我们不会那么穷,就是穷,现在对贫困户医疗救助的‘四道防线’,也可以救我父亲。”

“父亲去世后,家里没钱供我读书,我就辍学了。后来凭着点小聪明和坚持奋斗,得到信任当了村支书,再后来考取公务员到今天,虽说在不断进步,但终究起点低啊。”

“当时要是有现在的好政策,穷孩子也能上学就好了!”

“所以,现在当我看到那些贫苦家庭,那些上学困难的孩子,那些生病的乡亲,我怎能不帮助他们呢?人,不能忘本啊!”

唐厚胜动了真情。

启示:动真情才能真扶贫。有些问题表面看起来是方法问题、能力问题,但归根结底是态度问题、思想问题。

会写“诗”的唐主任

“你的走访经验要推广啊!”我认真地说,“你说你教村干部、帮扶干部学会走访,你是怎么教的?”

“好吧,只有献丑了,”他不好意思的摸出一张纸递给我,“我编了一套好记的口诀,一句一句解释给他们听。”

“操作性还是蛮强的,我就是搞实事的。文字水平就不要苛求了啊!”他又补充道。

我展开纸,写的是:

“常走贫困户,就是探亲路;

资料拿在手,对象家中走;

言语格外亲,热情又耐心;

扶贫先扶志,脱贫是大事;

询问要详细,记载留痕迹;

相互要熟知,共同定措施;

发展种与养,技术要常讲;

农闲空暇中,指导去务工;

医疗与助学,政策要用活;

生活变了样,算好脱贫账;

出门道别时,不忘要签字;

对象脱了贫,巩固送一程。”

我原文照录,没有改动分毫。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实践者的真知灼见。也许缺乏理论高度,但丝毫不缺道德高度。也许文句并不精美,但是我感受到一个真情投入、无私奉献的基层扶贫工作者的灵魂在熠熠生辉。

启示:精准扶贫需要理论引航;攻坚之路更需要大量实干家。让我们携起手来,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下足绣花功夫,共奔小康大道!

(注:本文中贫困户姓名均用化名)

上一篇:让精准扶贫实现“准中更准”
下一篇:绿了山头 摘了贫帽——利川茶产业的扶贫担当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