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远安县:“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发布时间:2017-09-05    来源:    字体大小:A-   A+

    

——远安全域脱贫攻坚观察之五

9月1日,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困难群众董某某,拿到了矿上发的工资,住进了整修好的房子里,他不停地说:“感谢政府没放弃我,感谢扶贫干部们没放弃我。”

董某某以前游手好闲,住在残破不堪的老房子里。镇村干部一次次来家里做工作,鼓励他勤劳致富。经过不懈努力,他有了生活的信心,维修了房子,并去矿上上班。

扶贫先扶志,茅坪场镇的干部走进群众心坎里,诊断“病因”因户施策,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着“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精彩转变。

迈进门槛讲政策

“扶贫不是发钱 脱贫不养懒汉”、“不等不靠不要”、“自强不息 勤劳致富”……在茅坪场镇,号召困难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的标语、条幅处于醒目的位置,营造出良好的政策宣讲氛围。

“对于村里的‘懒汉’贫困户,我们每天都去家里宣传政策、摸清思想动态,开村民大会时,号召他们谈对政策的理解及对脱贫的看法,提振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茅坪场镇晓坪村支部书记方启寿说。

为将政策宣讲透彻,茅坪场镇对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进行摸底,实行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每日坚持到贫困户家中做工作,充分利用村民大会、党员干部会议和屋场会等形式,到贫困户家中,点对点宣讲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分析找准病因。

“我这么多年一个人过,觉得生活没盼头,对什么都无所谓。”茅坪场村困难群众李某某说,“但扶贫干部对我不离不弃,真心帮我,我必须要做点什么,不然良心上过不去。”

通过不断解释沟通、反复宣传、营造氛围,这些“内生动力不足”的困难群众从内心意识到脱贫攻坚工作不是走过场、搞形式,激发了自我脱贫的潜在动能和自觉性。

找准“病脉”真帮扶

“没有扶不起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这是茅坪场镇所有干部刻在心里的话。

政策不“养懒汉”,但决不是不管“懒汉”。找准“懒因”,真正住进他们的心坎里,结合实际制定脱贫措施,才能药到病除,有效帮助“懒汉”脱贫。

瓦仓村的张某某40多年来始终一人,守着破旧的老屋懒散度日,没钱了就骑上旧三轮车收购鳝鱼、菌袋。没亲人,没家当,没盼头。为了重燃他生活的信心,镇村干部每天上门开导谈心;房子要垮了,村里将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户;没有产业,村里就帮着谋划了1.3亩地挖虾池养虾。如今的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说话的音量也大了。

晓坪村的汪某某,这些年干什么都不成功,时间长了也就灰了心。扶贫干部动员他参加县里组织的养殖班,带他跟着香菇种植大户学技术。有了技术,镇村又为他规划了养鱼、种香菇等产业发展路子,申请了产业发展资金。汪某某说,现在心里像有一团火,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

因户施策,把准精准扶贫对象的“病脉”,积极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斩断贫困户“懒筋”,调动贫困户勤劳致富的积极性,让贫困户主动作为,营造“勤劳者致富、多劳者先富”的氛围。

你追我赶争脱贫

9月2日,大雨,白云村工程队队长蔡某某带着队员们依然奋战在自来水改造现场,疏通水沟、查看管道,保障全村50多人的安全饮水。

蔡某某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曾经吃喝一周不下床。今年5月,他搬进了易地搬迁小区内,可还是不干活。村支部书记王运红隔三岔五到他屋里讲讲政策,说说自力更生的典型。县里的驻村工作队也常来宣传精准扶贫政策。

扶贫干部们的真情捂热了他的心,他提出想发展养殖业。在村里的帮助下,他先是养了8只羊。之后,村委会又让他在村里施工队务工。觉得有奔头,他便带上易地搬迁小区和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成立了6个人的白云村工程队,在村里砌水泥坎、挖水沟、建房子。工程队里其他队员都说:“‘大懒汉’老蔡都当队长了,我们可都要动起来,不能落后了。”

据远安县扶贫攻坚办负责人介绍,通过教育引导和道德感召,一部分农村“懒汉”的内生发展动力被激活。接下来,该县将以农村社会治理为抓手,探索社会管理创新途径,完善对“等靠要懒”和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惩戒机制,完善贫困户退出机制,通过推介先进典型,传播自力更生、智勤致富的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真正实现“扶智”与“扶志”在远安生根。本报记者 王丽清 杨春艳 本报通讯员 刘昭 魏雯雯

上一篇:扶出“牛”产业 做实“精”扶贫——远安农商银行金融扶贫瞄准特色产业发展
下一篇:黄山垭村村民胡德福:精准扶贫让我过上好日子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