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孝感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19.69万人脱贫

发布时间:2017-10-18    来源:    字体大小:A-   A+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时代坐标上,实现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梦想”,从未如此接近。

自党的十八大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嘹亮号角,孝感把扶贫工作摆上更加突出位置,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以减贫22.25万人出色答卷挺进了“十三五”。

进入“十三五”,决胜小康犹如百米冲刺,到了最后关头。目前,265个贫困村、19.69万人,这是孝感脱贫攻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决战,这是一场集聚全社会力量,全面消除贫困,全面改善民生的攻坚战;

决胜,这是一场通过一个个战例,让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中国梦”的孝感实践。

旌旗猎猎催征程。在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引下,孝感儿女正在向贫困做最后的宣战,用心用情谱写脱贫攻坚的时代篇章。

(一)

秋意渐浓之际,造访金岭,眼前的一幕幕让记者惊叹:民居古朴风雅,田间稻谷金黄,荷花争芳吐艳,村间小路流连忘返……

金岭村是大悟县的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500户人家,贫困户就达200余户,田地抛荒无人问津,金岭成了新城镇的“北大荒”。

扶贫工作队来到金岭后,成立人民公司,流转农户山场、荒地,开发油茶、青茶、果树、蔬菜等基地;依托酒作坊、豆腐坊、干菜坊等手工作坊,发展丰富多彩的传统加工业;围绕“学在小张湾、吃在黄金沟、玩在磨子沟”等不同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金岭的山间田洼着上盛装,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旅游观光道,流过金岭的小河换上了崭新的“石装”,危桥老桥、废弃池塘,经过新建、改造,形成了乡间的一道道风景。

时光的脚步匆匆不息,精准扶贫持续发力。行走澴川大地,曾经的穷乡僻壤披上新装,贫困的家庭传出欢声笑语。

孝感集老区、山区、库区、湖区于一体,有大悟、孝昌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定29个重点老区乡镇和17个插花贫困乡镇。

受各种因素制约,我市农村仍有部分群众生活在高山深处、库区湖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存环境恶劣。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小康孝感的版图上,19.69万贫困人口就是最后拼起的那一块,但这近3.7%的份额却是沉甸甸的责任。

“到2020年,19.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没有任何退路,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这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立下的“军令状”。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调动一切因素、整合一切资源、凝聚一切力量,拉开了“不脱贫绝不收兵”的决战阵势。

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孝感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

(二)

如同登山,攀之愈高,行之愈难。

脱贫攻坚越往后越难,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剩下来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而此时,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3年多时间。

孝感扶贫开发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

可是,如何攻坚拔寨,啃下“硬骨头”,打赢这场战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不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真正拔除穷根、开掘富源,造福贫困群众。

“精准扶贫”理念,成为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

精准加力拔“穷根”。全市各地紧扣“六个精准”,坚持定向施策、精准滴灌,在扶贫思路、规划、方法、资源配置和管理上精准化。

对象精准是基础。我市在原有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开展“回头看”,对数据进行补充、完善、更新、复核,挤掉“水分”,让真正的贫困户得到扶持。

分析贫困的“根子”,开好脱贫的“方子”。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全市各地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模式,结合每个贫困村的不同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因户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办法,制定了脱贫计划。

日前,孝昌青禾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传友看着新建成的牛栏,感慨万千,“产业扶贫一举多得,贫困户、大户和企业都受益。”

该公司是肉牛养殖龙头企业,以代养、寄养或自养方式与农户合作,年终分红,贫困户每年可获利6000元,公司则可获金融扶贫贷款支持。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将千头万绪的扶贫工作,简化成供群众选择的模式,是孝昌县清单式扶贫的一项创新,实现了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作为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差、群众观念相对落后,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需下“绣花功夫”。

位于大悟山脉中的小村落笔架村,以前没有下山路,村民们出行需要徒步翻越海拔736米的山峰,几乎与世隔绝,“村里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想去集市上换油盐,要在山里走上大半天。”

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接力,去年,3.5公里的进村路扩宽到5米。之后,经过硬化,加装护栏和防撞栏,进山路如同一条白练,环绕于笔架山上。

原本沉寂的山村,也随着路的畅通,热闹起来。

“越来越多的徒步爱好者慕名而来,走的都是老一辈笔架人常走的出山路。”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国初介绍,依托周边成熟的旅游资源,笔架山突出林业、主打茶叶、做实产业,唱起了“旅游戏”。

从集体经济“零”积累的“空壳村”,到收入不断创新高的示范村;从不遮风挡雨的“蜗居”,到搬迁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从交通不便,到一条条修到群众家门口的道路……

这些,生动诠释了孝感“绣花”功夫治“穷根”带来的喜人变化。

摸穷底、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除穷志,全市各地精准发力、精准施策,驱赶这个孝感同步小康进程中的“拦路虎”。

(三)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是精准施策、全方位出击的基本战术,也是精准脱贫的实施路径。

我市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唱好产业扶贫重头戏。脱贫攻坚,“输血”更要“造血”,以产业带动经济,是脱贫的首选路径。

地处安陆东北部的赵棚镇团山村,通过把资本引进山村,让绿色铺满山岗,大手笔构建林果和旅游产业体系。去年,团山5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整村出列。

大悟县积极推广“组团建、企业包、县整合、镇组织、村受益”的村集体产业发展模式,让贫困户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直接受益。

吕王镇刘院村山场、气候适宜种植中药材。村里2012年开始开发基地,第二年村里成立合作社。“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贫困户有了租金、务工工资、分红等收入。

孝昌县大力推进光伏产业扶贫,通过“百村联建”、“百户联建”等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有效化解村集体和贫困户稳定增收难题。

安陆市出台《产业扶贫“以奖代补”暂行办法》,鼓励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实现增收。

扶贫潜力被唤醒,发展活力被激发。如今,水产、苗木花卉、茶叶、蔬菜、药材等特色产业,“暖”起贫困百姓的口袋。

深沟高壑找路子,在漫山遍野寻金子。目前,全市扶贫产业遍地开花:一项项脱贫产业,犹如一粒粒财富种子在孝感大地生根发芽,帮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无资金来源,无劳力,有的甚至集老弱病残于一身,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脱贫。

扶不起来,就“兜”起来。不断加大特困对象供养、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力度,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全面提标,人均补贴超过国家现有扶贫标准;贫困户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提高20%,降低贫困户大病保险起付线。

——立起教育扶贫顶梁柱。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

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积极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上半年,全市资助各类贫困学生47000多人次,发放资助资金4000多万元。

在那些“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则以易地搬迁为主,让群众搬出穷窝,斩断穷根,共享公共设施和服务,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一系列脱贫攻坚战例正在各地蓬勃展开,众人拾柴汇聚起澎湃的“巨能量”。

(四)

脱贫的脚步,唯有在实干中才能走得更远。

在大悟县黄站镇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特别的地图:8个村的贫困人口的分布、脱贫进度,被红、黄、绿三色旗子标注,“扶谁、谁去扶、怎样扶”也一目了然。

“红色的是已经脱贫的,绿色的是正在脱贫的,黄色的是还没脱贫的……”副镇长周勇说,

在该镇西冲村档案室里,三层、三色、58个贫困户档案盒排列整齐。每个档案袋里,每个贫困户的基本信息、户脱贫规划、帮扶承诺书、走访图片,负责人、时间、事项一目了然。

从连片贫困区到插花贫困带,从县市到乡村,初秋时节,走访孝感各地,随处可见扶贫攻坚指挥部与“作战地图”。

不少干部感言:每每看到作战图,感到身上担子沉甸甸的。

全市上下一心,全力动员,层层推进,志在攻坚。

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齐上阵,签下军令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责任体系。

制定“战区图”,签订“军令状”。减贫脱贫责任书将任务确认到县、到乡、到村、到人。

“攻下一个贫困村,就插上一面红旗。”面对扶贫“战区图”,市县乡村干部立誓如期将红旗插遍贫困地区。

壮志如铁,万里豪情同日月。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员干部把群众放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行动落到脚上。

田恤民带队进驻上湾村时,村民们还满是怀疑的眼神。

工作队住下后,马上发现村民水管里放出来的水全是黄色的。“不要说吃,就是日常的洗衣、拖地都嫌赃。”饮水多年来一直是村民的心病。

田恤民暗下决心,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村民最期盼的饮水问题。

论证、设计、筹资、选址,同步推进。今年6月,一座投入近15万元、高标准的供水处理厂立在上湾村将军桥头,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流向上湾村千余百姓家中。

在全市各地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一大批像田恤民这样的扶贫干部。从大别山区到江汉平原腹地,贫困村里的“新面孔”渐渐成了乡亲们喜爱的老熟人。

按照要求,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要实现全覆盖。2015年,全市共组建市、县两级驻村工作队522个、队员2080人,选派2791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他们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实落地,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燃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之梦。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各级各部门和各界社会力量投身扶贫攻坚,逐步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唱响扶贫大合唱。

民营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可以给贫困地区带去资金、技术和管理,为贫困地区营造商品生产、市场经济氛围,从根本上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

我市全面铺开“百企帮百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全市共组织422家企业结对帮扶355个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项目407个,投入资金1.81亿元,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8344人。

绘制作战图、列出时间表,层层压实责任,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动重锤、打大锣,孝感大地一派脱贫攻坚的热腾景象。

(五)

脱贫攻坚,党建为先。梳理我市脱贫攻坚战的思路和打法,一条主线清晰呈现:党建带动扶贫,扶贫促进党建。扶贫路上党旗飘扬。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群众对此深有感触。

在这场攻坚战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将机关优秀干部选派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些被选派的优秀机关干部到村后,把组织期望作为第一要求、把群众期盼作为第一选择,成为服务群众、扶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

当前,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和知识技能匮乏已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阻力。

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

市县两级以产业为纽带,以人的致富能力为抓手,一步步地剔除贫困群众“等靠要”的脱贫惰性、“争当贫困户”的功利思想。

送政策、送项目,更送知识、送技术、送榜样,不仅是“富了口袋”,更重要的是“富了脑袋”。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成为全市脱贫攻坚最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和强劲“引擎”。

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一个时代目标已经确立,一份历史答卷正在书写。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攻坚的决战冲锋号吹响,全面小康进入倒计时,咬住青山不放松,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冲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面小康的幸福阳光普照孝感儿女!(本报评论组)

上一篇:湖北出台激励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下一篇:荆门:到2016年底贫困人口减少129295人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