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陈利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蹲点调研·
团风县杜皮乡叶家冲村,一个典型的空壳村,从一坛酱菜着手,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加工与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经济,成功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11月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叶家冲,感受一坛酱菜给这个“空壳村”带来的变化。
“酱菜大嫂”触发致富灵感
穷,是孙小林回乡任叶家冲村村支书的第一感受。
村级公路坑坑洼洼,塘堰多年无人修整,村委会办公楼“寄居”在一所荒置小学里,四个课桌一拼,就是会议桌。
全村235户901人,人均不足一亩地,七成村民外出打工,三成农田常年抛荒,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是典型的“空壳村”。
孙小林是叶家冲村走出去的能人,在外打拼多年,2009年,被“请”回村里任职。看着家乡一穷二白的窘境,孙小林暗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发展产业,是最有效的途径。
冥思苦想之际,村里一位“酱菜大嫂”触发了孙小林的灵感。大嫂名叫林杏枝,她做出来的酱菜口感清爽、风味独特,每逢过年过节,连周边村子的人都托她帮忙做酱菜。
制作酱菜成本低、风险小,发展酱菜加工,对于基础薄弱的叶家冲来说,是再好不过的项目。
林杏枝是核心人物,她平日在武汉一家餐馆当厨师,一年收入1.5万元。听说要放弃稳定收入,回村创业,林杏枝有些犹豫。“村里每年给你发1.6万元工资。”孙小林承诺。
几天后,林杏枝回复孙小林,餐馆老板答应涨工资挽留她。孙小林听了,咬咬牙:“一年给你开两万元工资。”
拗不过孙小林的再三邀请,林杏枝答应回村制作酱菜。
空壳村收入实现零的突破
万事开头难。
没有启动资金,孙小林自己垫付;没有场地,租下几间民房;没有劳力,几个村干部主动请缨当“工人”。为保证食材的新鲜,村委会流转了20亩荒田,种植辣椒和豆角。
2012年,第一批酱菜出炉。
孙小林和几个村干部又当起了“推销员”,找到十几名村里在外的经商人士,向他们推荐具有家乡味道的酱菜。
这一招,大获成功,20元一坛的酱菜销售一空。
第二年,村里免费发放蔬菜种子,发动村民按绿色无公害要求种植,收购价高于市场30%。
一时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只要有空地,都种植起了蔬菜。每天,酱菜加工厂门口,运送蔬菜的村民络绎不绝。
在外经商的能人们,看到家乡兴起了产业,纷纷献策献力。有的利用自己的人脉网,推销酱菜;有人找渠道,帮忙设计包装。
红红火火的酱菜加工,让原本冷清的叶家冲村有了生气。
2013年,酱菜加工总收入达到35万元,纯收入17万元,村集体收入首次实现零的突破。村民少则增收千元,多则增收4000元。年过七旬的程先才老两口,利用荒地种了5亩蔬菜,收入6000多元。
乘势而上。2014年,村办企业园丰生态公司成立,酱菜加工厂也装修一新,大伙儿摩拳擦掌,以图扩大战果。
逼出来的转型
不料,考验降临。
以往规模小,即产即销,可规模一大,问题便暴露了出来。“做好的酱菜,只能存放半个月,时间一长,容易变质。”孙小林和“酱菜大嫂”林杏枝为此伤透了脑筋。
经过反复试验和请教专家,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上现代化的生产设备。
上设备,一次性投入太大;不上吧,制约了生产。两难,摆在叶家冲村面前。
有人想出一个点子:以酱菜作为基础,打响“酱菜大嫂”品牌,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
大家一致赞成,论地理优势,叶家冲村与武汉新洲仅一桥之隔,紧邻新洲红色旅游线;论生态环境,叶家冲村几乎原生态,古井、古寺、古树留存完好。
改造闲置旧房,竖起宣传广告牌,农家乐就这么办了起来。
记者看到,叶家冲村农家乐就建在古寺旁边,当天四个包房均已客满,“酱菜大嫂”在厨房忙得不亦乐乎。“酱菜大嫂”自豪地说,自去年开业以来,生意特别好,有的客人听闻她的菜做得好,专程而来。
仅仅只有美食,显然不够。一年多来,孙小林四处寻找“投资人”,想在村里发展茶产业、水果采摘和特色养殖。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初,安徽金寨一位茶叶老板看中了叶家冲的生态优势,投资100多万元,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共同打造生态白茶基地。“未来两三年,叶家冲将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孙小林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