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挂在绝壁上的山村”凿出35公里“小康路”

发布时间:2018-01-05    来源:    字体大小:A-   A+

    

魏登殿(右)和村民一起,为村里修水泥路(资料照片)。

新华网武汉1月5日电(肖进安 刘晓丽 欧阳小洁)坎子山村位于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平均海 拔1500米,最高峰牛头岭海拔1799米,被喻为“挂在绝壁上的山村”。这个曾经无地、无水 、无电、无路、无房的“五无”贫困村,在村支书魏登殿的带领下,1975年以来,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凿出了长达35公里的通村公路。同时,通过引电进山,挖水窖,盖砖房,昔日的穷山村成了文明村、先进村。
  坎子山村地处鄂陕交界的大梁山上,山大人稀,为“九分石头一分土”之地。走在平整宽敞的村组公路上,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地方。
  村支书魏登殿今年64岁,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担任村支书已经44个年头。他介绍说,坎子山村背靠海拔1800米的湖北大梁山,其他三面被悬崖峭壁包围。俗话说,看山跑死马。村民出门就翻山,尺把宽的羊肠小道嵌在刀削似的悬崖边上,没走惯山路的人,走几步就会手脚发软、头晕眼花。到山下的乡上和集镇办事,天没亮就得动身,回来已是漆黑不见天。村民卖猪,得请几个壮汉抬下山,稍不留神,便会掉下悬崖。
  没有路,山上的土特产运不出去。没有路,山外的姑娘更娶不进来。
  当地干部回忆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只有爬上过坎子山的人,才会真正感受到啥叫闭塞、啥叫贫穷。无水、无路、无地、无房、无电,要在这里种庄稼、养儿女、过日子,实在是难上加难。那时候,乡亲们“烤的疙瘩火、吃的洋芋果、住的茅草棚,披的破蓑蓑”。
  有一年,青年村民马康荣打着麦秆子做的火把,夜里下山办急事,不幸掉下山崖摔死,家人哭断肝肠。路,成了坎子山人最钻心的痛!不把路修通,坎子山人就永远被山困住,永远贫穷下去。乡亲们排第一的梦想,就是有一条好走的路。
  1975年,21岁的魏登殿从部队复员,先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他感到心酸的是坎子山村的贫困和闭塞,魂牵梦绕的就是修路。

图为绝壁丛中凿出的坎子山村进村公路。新华网 肖进安 摄

家家户户穷得叮铛响,村里除了债务还是债务。想修路,穷山村勒紧裤腰带也挤不出一分钱来。眼看修路遥遥无期,魏登殿急了。1980年初,魏登殿穿上旧军装,背着一挎包顶饥抗饿的火烧馍,搭上帆布篷卡车,颠簸了三天,来到原郧阳地区(今十堰市)行政公署。带着从乡里和县里打的介绍信,魏登殿壮起胆子找到分管交通的领导,诉说坎子山的艰难和乡亲们的渴望。几经周折,终于得到了地区领导的支持。再加上县里和乡上的资助,共筹得建设资金7万元。
  为加快修路进度,村里组建起回民小组、汉胞小组,今天搞竞赛,明天搞评比,炸药、钢钎、肩挑、背驮、手刨,村民们十八般武艺全部用上。上到古稀老人,下到刚放学的娃娃,男女老少齐上阵,全村拧成一股绳,干得热火朝天。经过近一年蚂蚁啃骨头的紧张施工,从村委会到乡主干道5公里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这条5公里的“之”字形盘山公路竣工后,坎子山山上到集镇的车程从两三个小时缩短到了15分钟。竣工当天,汉族村民为了感谢魏登殿,自发组织办了一个回民的传统庆功宴,吃回民们的传统饭,喝回民们的“三道茶”。在庆功宴上大家含着热泪,封赞魏登殿为坎子山里的最美“愚公”。
  坎子山农户住的七零八落,仅仅修通一条直肠子主干路,只能算是修通了主动脉,远远不能方便大多数村民出行。当地人说,上世纪80年代,坎子山一位村民费力从山外买回一辆自行车,一路扛回来,却发现根本找不到车辘轳的“用武之地”。这之后,魏登殿不断跑部门、争取项目,大家伙儿豁出命地干。坎子山村一条条道路一点点往前拱,像毛细血管网一样,不断延伸。
  这三四十年来,坎子山的每一座山岗、每一道沟坎、每一方沙石,都浸染了几代坎子山人为打通绝壁“天路”流下的血和汗,也见证了代代坎子山人为打通绝壁“天路”的出征旅程。在他们落下的汗珠里,坎子山村2003年修通组级路,2004年率先在湖北口回族乡建成村级硬化路面,2008年修通村级断头路。如今,坎子山村共修起总长35公里的循环路,通村、通组公路全覆盖,主干道路面拓到六米宽,组级公路通到了百分之七十农户的家门口。就连田间地头,为了方便运菜,也修上了“产业公路”。坎子山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历史,彻底成为过去。
  路宽财路宽,路长财源长。路通了,村民的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如今,坎子山村通往山外的这条“天路”上,每天车来车往,将山上的蔬菜、特产往外运,将山外的资源往村里聚。随着通电、吃水、住房等问题的相继解决,坎子山村也逐步走上了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之路。


  图为坎子山村的民居。新华网 肖进安 摄

针对坎子山村的自然特点,村里成立了高山无公害蔬菜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模式,带动村民种植土豆、包菜和玉米,养殖秦巴黄牛、马头山羊、黑毛猪和走地鸡。村里还购置设备,对玉米进行深加工,生产玉米糁。据介绍,每亩地产800斤玉米,以前每斤卖0.8元,加工成玉米糁每斤可卖到4元,仅此一项村里就能增收30万元,户均增收1500元。
  坎子山村里还有万亩石林、奇秀溶洞、千年古树群等自然人文资源。目前,石林景区的打造已经有模有样。通村公路拓宽到6米宽后,可以让两台45座的大巴车同时错车。除了村集体新修了一间能同时接待一百人的大型农家乐外,村里也有农户办起了农家乐。祖祖辈辈务农的坎子山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前不久,新华网“希望的田野——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村”采访团队来到坎子山村时,除到石林景区、养猪场、养鸡场、玉米加工厂、田间地头实地采访调研外,还组织村民进行了座谈,深切感受到当地回汉两族人民和谐相处,处处充满生机的新气象。
  魏登殿说,一些前些年迁出去的村民,看好坎子山的发展前景,这两年又迁回来了。坎子山村的目标,就是要建成基层组织建设的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带头村、民族团结的和谐村、湖北边关的形象展示村。
  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曾经不通公路,只有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的坎子山村,现在不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而且有水有电有房有产业。那些连接村组、连接山外的绝壁“天路”,让坎子山村村民走在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上。


  图为修在坎子山村田间的“产业公路”。新华网 肖进安 摄


  图为航拍通往坎子山的“绝壁公路”。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图为航拍坎子山村,村组公路四通八达。新华网 欧阳小洁 摄

图为新华网无人机直播车开进坎子山村口,走在平整宽敞的通村公路上。新华网 肖进安 摄

上一篇:张维国安排部署扶贫领域巡视反馈意见整改
下一篇:竹山创新光伏扶贫产业建设模式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