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郑学群和乡亲们开山修路谋脱贫 “铁人”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8-04-18    来源:    字体大小:A-   A+

    

“脱贫铁人”郑学群。 本报记者 吴延 摄

本报记者 梁剑 本报通讯员 杜强

这条路,只有5.7公里。为了这条路,一个人却付出了23年的宝贵年华。

他,就是这条路的开凿者,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七里坪村农民郑学群,乡亲们称他为“脱贫铁人”。

一边修通“致富路”,一边栽下“摇钱树”。从风华正茂的“小郑”到两鬓染霜的“老郑”, 郑学群和火麦溪乡亲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勤劳的双手,不仅打通了走出大山的坦途,而且铺开了一条生态产业脱贫致富路。

一场事故,催生一个信念

春天的火麦溪绿意盎然,雨后的水泥路闪闪发亮,半山腰的核桃树枝吐出了新芽,鲜嫩的竹笋顶着露水珠儿往上蹿。

这条5.7公里蜿蜒起伏的盘山路,背后记录着郑学群和火麦溪乡亲多年来的艰辛和磨难。

上世纪90年代,火麦溪人出村唯一的路,是盘旋迂回在山间的羊肠小道。所有的山货、土特产及农资都要靠人力背进驮出,要翻过好几座山头。

最难的是卖生猪,得事先把生猪捆绑在专用的木板上,然后横放在背篓上背运。一路上,还得有三四个人搭伴,一个人背,同伴就在旁边扶着。遇到上坡的路段,就一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推,吭哧吭哧往上爬。每走一段,大家再轮换着来背。卖头生猪基本上要花上一整天功夫,一趟下来,生猪也要掉下十来斤肉……

1992年冬的一个晌午,郑学群、向方珍、向长荣、陈序三四个人背着一头三百多斤的生猪,从早上五六点钟出发,走到殷家河的一个坎上,几个人想把生猪放下来,换个手,一不小心,连人带猪滚下了一道陡坡,生猪当场摔死了,向方珍也摔成了重伤。

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大家。“祖祖辈辈靠着背篓打杵度日,难道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这样?”

不!倔强的郑学群当即发誓:开山修路,怎么也得搞出一条出路来!

说干就干。1995年正月初五,雪还未化,郑学群就上山勘测线路了,“大部分路段要在悬崖坡上开凿,抠着山岩往上爬”。

说起容易干起难。开山修路,首先得有钱。郑学群商量乡亲们凑钱搞,挨家挨户做工作。村民郑发新找亲戚借了300块钱;村民郑光千卖掉家里的上千斤苞谷,把零零角角的毛票交到郑学群手里;有的村民实在凑不起钱,就把沿途的山田拿出来无偿使用……

李鹏来是村里唯一的中专生,由他向村镇打修路报告。随后,成立临时修路指挥部,乡亲们一致推选郑学群为指挥长,还安排了会计、出纳、施工员、安全员等,做好各项保障。

大伙儿一合计,决定先啃“硬骨头”,从最险的链子沟那一段开始修起。正月初八,一声震天巨响,链子沟的第一锤开凿了。一阵轰隆声,震得村民陈世华家屋顶的青瓦直往下梭,哗啦啦掉下来六七十片,年过八旬的老阿婆一看心疼坏了,扯着郑学群说,“世世代代都这样,你们能逆天?”郑学群拍着胸脯,“您放心,这些瓦片的钱,我来赔!出山的路一定要修通!”

邓大寿、邓铁山、李德云等13户人家也被感动了,大伙儿义务投工投劳,纷纷加入修路的队伍。

就这样,从链子沟开始,一场马拉松式的修路征程开始了。

一次“被抓”,牵出一片感动

抠山修路哪里少得了炸药。1998年2月,听说邻县秭归县茅坪镇正在修路,物资很齐全,郑学群带着凑来的钱,翻过几座大山去求助,缠着人家诉说修路的不容易,还把脱落了指甲盖、肿得跟萝卜一样的手指给人家看。管事的人鼻子一酸,破例批给他250公斤炸药。

不料,麻烦来了。炸药运到山脚下,还没来得及往上背,派出所的民警就赶来,连人带货一起带走了。郑学群被抓起来了,听说要判刑!大伙急了,咋办?

李鹏来连夜赶写了一份检讨书,既承认私自外购炸药的错误,又说明缘由:买炸药是为了修路,东西是从正当渠道买的,保证不造成危险。

镇里的领导被郑学群们感动了:火麦溪世世代代闭塞,镇里没有财力给村民修路,难道还不该支持他们自己干吗?

“不仅放了人,还安排郑学群培训取得爆破员证,另外支持250公斤炸药、200个雷管、100米导火索。”

路在向前延伸。2005年6月的一个夜晚,大概一两点钟,郑学群带的蓄电池没电了,他让妻子先回家,自己留下来收尾。到下半夜时,他实在太困了,刚想在板车边打个盹儿,却没料一块石头滚落,砸中一根杠子,杠子弹起,结结实实击中他的右脸,他当场就昏了过去。

天亮了,妻子发现他还没回家,慌忙满山去找,却发现他躺在山崖边,浑身是血,“天啊!这修路要死在路上了吗……”

醒来第一件事,他又要上山去修路!父亲不干了,“我看你修路不要命,以后就吃路去!”

他把委屈和酸楚,全咽进了肚子里。种了一季的土豆,有几千斤,他一包一包背下山去,换了钱,全部用来买修路的“三材”。年复一年,他用坏了两台凿岩机,砸坏了三把大磅锤,拉坏了三辆板车。

在溪子沟垒路基时,都是百余斤的大岩石,他没搬稳,一下子砸中了右手中指,顿时鲜血直流。他抠点儿石头灰往手指上一抹,撕块裤脚一缠,继续干。

父亲看不下去了,把他当老师一点点攒下的8.8万元养老钱,悉数交给郑学群。

“火麦溪太穷了,赶紧搬出去!西面的贺家坪,或是北面的茅坪镇,都比这里强!”邻居樊昌宏常年在外做工程,看中了郑学群的技术,“跟着我去包三峡的工程,能把一家人都搬到市里去!”

郑学群偏不,“火麦溪的山多美!一棵核桃树、一片竹林,就是一条致富路。只要路通了,火麦溪的高山蔬菜、土豆、高粱酒、熏肉,样样土特产都能变成钱。”

渔泉溪村的村民覃勉,听说郑学群修路受了伤,送来1000块钱,让他去治病。接过钱,郑学群一骨碌爬起来,又悄悄去买了炸药、雷管……后来修路缺钱,郑学群就跑去找覃勉借,前前后后借了4万元。

一路探索,找到一条富路

路,在一米一米地拓展;岁月,在一天一天地后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郑学群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一条与外界通达的乡村路终于如玉带一般镶嵌在了火麦溪。

伴随着路的延伸、拓宽、硬化,脱贫的希望、致富的前景也扑面而来。

“种了500亩核桃、50亩白竹、5亩木瓜,还有3500株银杏;去年还养了57只羊、10头牛……”凭着一股子倔劲,郑学群带着大家一边修路、养路、护路,一边探寻适合火麦溪的产业。山大、草密,就发展高山生态养殖,喂牛、喂羊、养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栽竹子、银杏、核桃,只要听说周围哪里有了新产业,他就去弄回来试种、试养。

在县林业局的扶持下,郑学群种下了6000多株核桃苗,他用竹篾一根一根围起来,让每株幼苗都有一个“小屋”。

在他的带动下,贫困户李长德,养羊子、种蔬菜,成了当地有名的菜贩子。低保户邓大林,跟着种核桃、养山羊……曾经穷得叮当响的13户高山人家,有10户人均纯收入已在贫困线以上。

去年7月,长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上山看望新当选的县劳模郑学群。现场办公会决定,硬化5.7公里公路,同时依法依规解决郑学群义务修路的13万元欠账。

郑学群接过话说,路通了,欠账我自己搞养殖,可以还上,不麻烦政府。但请求政府帮助火麦溪发展特色产业奔富路。

路通了,在浙江打工的刘义望回来了,在深圳务工的李鹏来也回来了,回乡发展的人逐渐多起来。

对火麦溪的未来,郑学群满怀憧憬,“修几个宽敞的猪圈、羊圈,再增加十几头牛;不仅种树,还要护林,管好核桃林、银杏树,发展高山生态绿色产业;火麦溪的山泉水,最适合酿酒,修几个酒窖;再和乡亲们一起搞点儿新项目;通过鹏来他们,用电商把火麦溪的土特产卖出去……”

上一篇:“绿色脱贫银行”的“领头羊”
下一篇:保康扶贫队的“板凳会” 贫困户扶贫队员促膝而谈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