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调结构 换动能 转方式 促协调 激荡城市转型“黄石力量”

发布时间:2018-06-0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王剑
  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城市,黄石在推动示范区建设、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新探索、新实践?6月6日,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黄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经验。
  调结构:稳住一头 壮大一端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抉择中,黄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加速推进新旧产业有效接续。“坚持稳住一头、壮大一端。”黄石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叶战平介绍,通过大规模技改,推进传统产业“有中出新、再发新芽”;加大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去年,黄石完成技改投资250多亿元,同比增长141%。华新百年复兴基地、劲牌健康白酒基地、新冶钢三大技改工程等总投资300亿元的十大技改项目正有序推进。
  电子信息产业“无中生有”,由小到大,逐步壮大,年均增长30%以上,成功引进台湾沪士电子等多家龙头企业;投资过百亿元的汉龙新能源汽车实现量产,预计今年产量可达8万辆、产值100亿元,带动总投资近80亿元的12个汽车配套产业项目落地,“雁阵效应”初步显现。
  聚焦投资质量和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去年,黄石完成工业投资626亿元,占固定投资比重达40.7%。大力推广PPP模式,激活民间投资,完成民间投资1033亿元。
  换动能:名牌企业突破千亿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黄石重点培育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三大新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打破“放管服”改革瓶颈,在省内率先推行“先建后验”行政审批模式,审批时间由78天缩短为10天,企业项目落地速度大幅加快。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物流标准化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深化社会领域改革,黄石信用状况地级市综合排名全国第三。
  推进十大产业研究院、十大工程技术中心、十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组建模具钢等产业研究院5家。全市27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东贝、新冶钢、三丰智能等29家企业登上湖北名牌榜,数量仅次于武汉和襄阳。2017年,黄石名牌企业实现产值1173.95亿元,同比增长22.8%,名牌企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49.8%。
  转方式:要素资源集中配置
  “坚持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集中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黄石市坚持每个园区重点发展1个主导产业,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特色产业园区”,构建链条完整、配套齐全的产业生态,实现集群、错位发展。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老城区80%企业实现退城入园。
  持续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出台“金融八条”,设立4支16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市级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达1164亿元。出台人才“黄金十条”,培育引进人才2.5万人。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探索土地短租新模式,新增项目用地近万亩。
  从地下资源到地上优势。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举办中国地矿科普大会、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让地矿资源、工业遗址,转化为科普、文化、旅游资源,展示“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的独特魅力,黄石工业旅游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九。
  促协调:全域统筹一体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是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重要任务之一。
  黄石推进城区与大冶市、阳新县,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交通互联、城市建设等方面对接融合,加快全域统筹一体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突出抓好10个中心镇、100个中心村建设。大冶市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3个乡镇入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阳新县南市村入选中国现代新村。
  深入实施精准脱贫,累计脱贫8.7万人、出列131个村。完成棚改5.8万户、近20万人告别棚户区搬进新家。民生支出占比在80%以上,去年预算安排5.6亿元弥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缺口。
  推进“水、山、气、土”综合治理,着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先后关停非法码头、露天采石场、模具钢企业各100多家,完成矿区生态修复治理近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上一篇:红安县扶贫办主任姚福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在“实”
下一篇:图文:设施农业助乡村振兴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