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楼上安家 楼下就业——贫困户颜芳一家的新生活

发布时间:2018-10-29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吴险峰 胡龚

阴雨天,山区夜晚来得早。下午6点多,大悟宣化店镇街上行人就不多了。

扒了几口饭,顾不上收拾碗筷,颜芳就催着女儿快点出门。女儿在镇中学读初二,要去上晚自习。颜芳赶着去“车间”加班。

临出门,颜芳叮嘱两个儿子在家做作业,等父亲回来。两个儿子在镇里上小学,一个六年级,一个四年级。老公程胜友,一大早就回老家忙农活去了。

颜芳新家位于镇上的城东新区,这里是宣化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入住贫困户167户。

从五楼下到一楼,颜芳就来到自己工作的“车间”。她是大悟澳弘达针织制衣有限公司一名剪线工,每打理一件衣服,可以获得0.15元的报酬。“家门口上班,工作时间灵活,可以照顾孩子,还有一份稳定收入。”这种生活,颜芳过去想都不敢想。

薄田难养人

颜芳老家在旦庄村七组,离镇区有20多里路。

宣化店,多山,多丘陵,人均耕地少。颜芳一家五口人,不到五亩地。“种水稻、玉米、花生、红薯,挣不了几个钱。”就拿今年秋季来说,稻谷收购价1元/斤,按亩产千斤算,一亩地收入1000元,刨去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每亩地收益也就200多元。

程胜友有病,不能干重活,也没啥技能,无法像村里其他人那样外出务工。颜芳要照顾在镇上读书的3个孩子,哪儿也去不了,只能打打零工。

单靠几亩地,日子过得自然苦。“3间土坯房,住了30多年。遇到大雨天,一家人提心吊胆。”

因病因学,颜芳一家五口成了旦庄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

政府推出的医疗、教育扶贫政策,让颜芳松了一口气。“伢们读书,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补助,学费不用愁。”颜芳3个孩子每年可以拿到1.32万元补助。

让颜芳忧心的是,始终没找到合适的致富门路。

引导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宣化店出台激励政策,扶持贫困户“一户一品”发展青油茶、板栗、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政策很优惠。贫困户种绿茶、油茶、中药材、花卉苗木,政府不仅免费提供种苗,还有补贴,每亩300至500元不等。

旦庄村及邻近的北岗村发展起了万亩青油茶基地。颜芳也动过心思种茶、种药,却始终下不了决心。“投入大,没技术,老公又有病,种不好,咋办?”

转机来自易地扶贫搬迁。

“洗脚”进城

这几年,为照顾3个孩子读书,颜芳在镇上租了个小房子。每年2000多元的租金,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她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在镇上安个家,成为“城里人”。

这一天来得很快。

宣化店是个古镇,有400多年历史;宣化店也是红色圣地,这里曾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宣化店集镇版图扩大了近一倍。

2017年,宣化店在镇城东新区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让贫困户愿意搬、好就业、快致富,我们把镇区发展前景最好的地段拿来建安置点。”镇党委书记曹建介绍,安置点可安置贫困户333户1223人,占该镇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量的一半。

在曹建看来,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引导贫困户进入城镇,可一举两得,既能为城镇化提供劳动力支撑,又能让贫困户充分享受城镇化发展红利。“贫困户进入集镇,靠近市场,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

安置点建设启动时,颜芳第一时间报了名。今年5月18日,安置点一期竣工,包括颜芳一家在内的167户贫困户喜迁新居。

颜芳的新家在1号楼1门5楼,125平方米,三室两厅,宽敞明亮。

进城了,颜芳一家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楼下的“车间”

董术猛,宣化店河西村人,年轻时外出打工,后返乡创业,成立大悟澳弘达针织制衣有限公司。

精准扶贫刚开始,曹建就找到董术猛,动员他扩大生产规模,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市场不是问题,我生产的医护服主要出口北美,有稳定渠道。主要是用工无法保障、固定资产投入压力大。”董术猛有自己的顾虑。

集中安置点建设,为政企合作带来了契机。“让贫困户能在家门口就业,我们在设计阶段,就将‘扶贫车间’一并纳入考虑。”曹建介绍,宣化店镇投资200万元,在安置点配套建设了近3000平方米厂房。

再次找到董术猛,双方很快达成协议:政府为企业免费提供厂房,企业每安排1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一年以上,补贴2000元;企业在安置点开办“扶贫车间”,为贫困户提供不少于200个就业岗位。

7月20日,安置点上的“扶贫车间”开业,董术猛新上了134台设备。“全部投产后,用工可以达到300人。”

开业第三天,颜芳就来到车间,当了一名学徒。目前,颜芳的岗位是剪线工,计件取酬,每天可以挣到60元。如果完成得好,她每个月还可以拿到生产绩效奖。“我们管理上很灵活,她们没事可以随时来,有事可以随时走,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董术猛说。

挣钱不多,颜芳却很满足。毕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就有了一个踏实的未来。

曹建又开始了新的谋划,在他的扶贫构想中,“扶贫车间”要实现村覆盖。他期待更多像董术猛这样的老板加入进来。

上一篇:统战部门积极作为,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心心相印,携手奔小康
下一篇:刘志勇:一个扶贫干部的侠骨柔情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