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竹山县:探索实践十种扶贫模式助推深度攻坚

发布时间:2018-11-05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挪穷窝”和“换穷业”是实现山区贫困农户脱贫奔小康的两大突出难题。在扶贫攻坚的实践过程中,湖北省竹山县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解决增收产业精准对接,同步推进,面对贫困对象极其复杂的致贫因素,拓宽路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科学制定符合资源禀赋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精准产业促脱贫步伐,使易地扶贫搬迁为贫困户安居“解忧”,让产业发展为贫困户乐业“造血”,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致富、能发展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截止目前,全县稳定脱贫2.1万户、9万余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36%下降到12%以内,预计到今年底还将减贫3万人左右,到2019年底实现全县摘帽目标。

“能人带动、集约经营”模式

竹坪乡安河口村成立郧巴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出资建设标准牛栏800平米、干草棚300平米,由养殖大户潘中良承包集约经营,带动无产业、无打工收入贫困户50户集中养殖郧巴黄牛150头,大户潘中良利用每户产业扶贫奖扶资金用于购买牛犊,不足部分由大户垫资和每户“两免一贴”产业扶贫政策贷款,贷款资金由大户统贷统还,采取统一采购、集中饲养、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按照一周期六年不变,每年给予50户贫困户每户固定分红3000元。同时,利用现有近千亩核桃基地套种牧草,牛粪作为600亩茶叶基地有机肥料,建设大型沼气供安置点群众生活使用,率先在全县推行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此种模式的成功探索深得广大贫困户认可和接受,通过能人大户带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全县耕林地资源,整合了各类生产要素。截止2018年10月底,全县已有千余能人大户流转耕林地15万余亩,带动贫困户2万余户5万余人,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规模流转、集约经营实现了耕林地资源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资产投资、村户受益”模式

通过把资金捆拢使用,把资源盘活利用,创新农民增收渠道,变资金为股金,变资源为股权,变农民为股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推进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探索通过股权化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子。2014年以来,全县共整合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各类财政资金1.8亿元集中投入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7万余名贫困群众受益,近3.54万人实现脱贫。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的1.7亿元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村级集体资金1325万元、农民分散资金1.07亿元、各类经营主体资金3.68亿元入股,放大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如宝丰镇下坝村产权股份合作社将现价770万元的村办自来水厂、殡仪馆、商居楼等房屋及其它资产折股量化到347户,其中贫困户46户,贫困人口104人,让全村1625人收益,2015年人平分红350元。把项目扶持资金计入村委会投资成本,农民流转的土地视作入社股权,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促进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合作社,实现村户受益。2014年以来,全县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1500余个,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基地40余万亩,栽培食用菌1300余万筒,养殖山羊突破30万只,带动贫困户4万余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入股分红、化解风险”模式

在坚持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原二轮延包面积)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既让经营主体在不增加资金投入成本的前提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又让入股农户通过以承包地入股成为参与者,促进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截止2017年底,全县农民土地入股社员总计226户,土地入股总面积1780亩。其中,麻家渡镇总兵安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入股社员107户,面积700余亩;麻家渡镇猕猴桃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社员57户550亩;宝丰镇喻家塔葡萄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社员62户530亩。深河乡为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积极联络省内外有识之士和有钱“有势”有产品有市场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流转承包乡内集体和个人的荒山、林地和茶园,由龙头企业按照“茶园600元,白地400元,林地50元,荒山10元每亩每年”的统一标准,共对外流转茶园1700亩,田地2200亩,荒山林地7000余亩,农户在流转土地上按年收地租,在流转土地上打工按日获得劳动报酬,同时有6个村以本村沙场、林场、水面为资本与裕源公司合作,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在荒山林场和水面上实现了租金、佣金、股金的“三金”收入。2014年以来,全县共有2.4万亩集体土地(含集体林地、四荒地)入股。通过股权收益,新增村集体经济62.1万元,消除“空壳村”13个,“空壳村”占比从2013年的83%下降到71%。此种模式在全县正方兴未艾,推广空间逐步扩大。

“利益联结、藤上结瓜”模式

为解决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无资金、缺技术、弱管理的问题,我县创新合作共赢模式,建立村户利益联结机制,把双方拴在一根藤上,藤上结瓜,互惠发展。麻家渡镇总兵安村为解决建设1000余亩猕猴桃基地前期投资问题和后期利润分配问题,创新“五三二”利益链接模式,争取项目资金在规划地块由合作社代管代建,发展猕猴桃产业。前三年发展期支付流转费,贫困群众务工。三年建成丰产后,合作社按原地块将建成的猕猴桃产业园返还贫困户自主经营。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以市场初始价格回购产品进行深加工并包装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次经营所获利润按合作社50%、村委会30%、贫困户20%的比例进行分配。麻家渡镇牌楼村以生态食用菌加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村委会统一建设冻库、烘烤房、大棚,统一购买食用菌种,组织25户贫困户种植,合作社负责大棚日常技术指导及管理,负责保底价收购。贫困户按照种植的食用菌代数,每袋0.5—0.8元标准向村委会缴纳管理费,作为村集体收入,实现贫困户增收致富脱贫。这种村户合作、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产业促脱贫的模式,已在全县17个乡镇推广,全县239个贫困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240余家,50多个村集中建设了标准栏舍和种养殖小区,发展社员5000多户2.5万余人,解决近0.7万余贫困户精准脱贫。

“乡协认领、帮扶脱贫”模式

为充分发挥协会组织职能作用,让协会会员积极参与村级社会发展,帮助宣传各项惠农政策,增强贫困农户内生发展动力和脱贫致富信心,达到扶贫先扶智,扶智促脱贫。溢水镇以武汉商会溢水助学基金会成立为契机,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等方式,广泛动员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本村致富能人、行业典型、社会名人、老党员、退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天桥村在全镇率先成立扶贫协会组织,协会会员与65户贫困户实现对接,在会长段元华、副会长范杰的有力组织下,协会组织自发捐款捐物30余万元,目前全镇20个村建立乡亲扶贫协会组织,对接帮扶贫困对象275户。通过协会组建,让致富能人参入茶叶、畜禽养殖等产业建设,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剩余劳力务工创业增收。秦古镇小河、大堰、秦家坪3个以绿松石矿产为主的村,依托宝源、巴山、秦岭3家亿元绿松石企业,采取招工用工、捡拾矿渣、产品定点采购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企业从贫困户中录用矿工、安保、管理、后勤等人员月薪保证在3500元以上,目前共吸纳劳力260人,其中贫困户家庭83人;为村内960人办理捡渣许可证进入开采区捡拾矿渣,其中贫困户210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对所认领的贫困户喂养鸡、羊、猪、牛的,每只分别给予10、300、500、2000元补助,同时以保护价定点采购,对包保贫困户种植蔬菜2亩以上的,每亩补助500元并高于市场价统一采购。全县“千企帮千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行动以来,全县已有200家非公企业和500余名非公经济人士,通过产品订单收购、企业培训就业、无偿资助“造血”、免费扶智等,使5000多贫困户通过“大手拉小手,结伴奔小康”,实现包保对接帮脱贫。

“转移就业、进城入园”模式

为解决贫困人口技能低、就业难等问题,我县采取“基地+实用人才+技能培训”措施,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和全县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县职教集团、农民夜校、远程教育、园区企业等平台,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聘请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加强对农民标准化技术培训和应用指导、实地指导,帮助贫困对象掌握至少一门实用技能。三年来,全县共组织培训7000余人,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同时,与县内嘉麟杰服饰、裕源食品、京九堂等企业签订贫困户“就业订单”,对培训合格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直接输出到用工企业,一步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湖北嘉麟杰服饰有限公司优先将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或没有宜居的住房条件,或因病返贫,甚至愁吃愁穿,生活困顿,没有保障的这类工人招进企业,实施“住房条件、考学奖励、水费优惠、误工补贴、就业扶持、子女就学、岗前培训、业余活动”等方面帮扶,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员就业难,无经济来源的问题。先后招录、培训员工五批次逾2000余人。溢水镇小东川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为解决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依托安置区建产业园区,大力实施“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工程,一方面以现有的1000亩东川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依托,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安置区新建230亩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精品苗木、花卉、葡萄、草莓等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创业增收。以社区化服务为载体,扩宽就业渠道,完善管理体系,新增环卫、保洁、修剪、运输等就业岗位,培植30--50户农家乐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保障部分贫困户就地就业增收。

“以奖代补、激励脱贫”模式

围绕“五个一批”扶贫政策,县政府先后出台《贫困户种植养殖业扶贫奖扶实施办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意见》、《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切实加强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办法》、《落实精准扶贫对象医疗救助工作实施办法》、《精准扶贫政策兜底救助工作实施办法》等配套扶持政策,推进扶贫资金以奖代补办法,实行直补到户。探索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办法,以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扶贫领域。统筹抓好产业、扶贫搬迁、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出台《创新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集成”原则,县财政每年整合不少于1亿元资金,用于扶贫连片开发和边远极贫村建设,不仅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问题、放大了连片扶贫开发效应,也发挥了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三年累计统筹扶贫资金46.8亿元,加强政、银、保合作,政府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与5家银行和1家保险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开展“政银保”、“助农贷”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丰富扶贫小额信贷产品,对符合条件的十星级贫困户提供免担保、无抵押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到24.07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83亿元,惠及贫困户14843户,覆盖率达到31%。

“光伏扶贫、产业拓展"模式

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一次性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过5万元和农户无产业门路、无发展基础增收难题,我县快速推动光伏扶贫产业,促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稳步扎实开展。深河乡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小型集中、对接到户”的办法,由政府负责选地备地,提供适合光伏发电的荒地、荒山、滩涂、道路边缘地等适合小型集中光伏发电的最佳场地,贫困户“带山、带地、带个名”,实现“一带走,四带来,三共享,分期受益”的模式进行合作。一带走,即企业带走一切投资经营风险。四带来,即企业全额投资“带来项目,带来资金,带来技术,带来效益。”三个共享,即“共享资源(土地)、共享政策(扶贫光伏、贴息贷款),共享利益”。三期受益,即第一期为脱贫期(自发电起第1年—第3年),每5000伏帮扶1户贫困户,每户每年获纯利3600元;第二期为还款期(即第4年-第10年),每5000伏对接1户贫困户,每户每年获纯利1200元;第三期(第11年起)为分红期,农户与企业按5:5分层,共享发电纯利润和净资产受益约每户每年5000元。目前,该乡重点村脱贫村茅坝村已建成80千伏光伏扶贫电站,直接受益贫困户16户。以深河等乡镇为示范,以“三无”贫困户(无资源、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和残疾人贫困户为重点,全县开展了户用光伏电站建设,截止2018年10月底,全县210个村建成光伏电站54座69923千瓦,已并网发电42座66090千瓦,剩余12座3833千瓦11月底前可并网发电。目前光伏项目并网发电量达3200万度,产业覆盖贫困户10009户。

“乡村旅游、助推扶贫”模式

结合乡村旅游业发展,让贫困村、贫困户成为受益主体,从旅游资源租赁或入股获取租金、旅游从业收入、旅游创业增收三方面受益,实现稳定增收。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贫困村的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水平;通过发展农家乐、休闲山庄等,引导贫困村、贫困群众依托农产品基地开展观光采摘、休闲娱乐等旅游活动,实施“后备箱”工程,增加创业就业渠道。随着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形成了由点及面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全县按照“绿、净、齐、富、厚、和”要决,到目前,已完成20个美丽乡村建设,其中文峰长坪、宝丰清泉、擂鼓金岭、官渡百里河、双台罗家等5个村被列为省级“宜居村庄”示范项目,麻家渡总兵安、楼台观音沟等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女娲山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上庸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名镇。目前,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培植国家4A景区1个、3A景区6个,带动50多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游,9个村纳入全国首批旅游扶贫重点村,一大批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电商营销、互联网+三农”模式

通过建立县级电商扶贫产业孵化园、农村淘宝运营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等平台,推动农产品线上交易。培育农村电商主体,推动品牌企业开设网络旗舰店,组织发动一批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为农村淘宝服务站提供平台,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第三方零售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探索“互联网+”模式,贫困户通过信贷、财政贴息等政策获得发展资金,并以个人或社员身份进入产业园区从事农、牧、渔等产业,贫困户借助农村淘宝服务站,开启农特产品线上交易新模式。目前,通过政府引导,我县以秦巴电商城为孵化器,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品牌,大力发展电商扶贫,吸引1000余家电商入驻,吸纳2000户贫困户进入电商产业链,推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17个乡镇100多个村发展了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电商网点覆盖全县70%行政村,极大地促进了以绿松石饰品、特色农产品、手工制造品等竹山本地产品的销售,解决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买难卖难,实现了足不出户居家创业,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三产融合互动发展格局,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竹山特色品牌。

上一篇:杏花乡高升村河仁慈善基金会 “联村帮扶”产业项目情况
下一篇:产业真 脱贫真——高升村精准脱贫启示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