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萧丝 通讯员 汪红枫 汪硕
11月26日,鄂州市华容区临江乡临街的一个超市门前,一个巨大的临江特产“泡大蒜”的招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箱箱包装精美的泡大蒜码放在招牌边。包装上,湖蓝色的玻璃坛,坛里装满了白玉似的蒜瓣,很是诱人。“35元一坛,一坛2斤半。要几坛?”店主王文和妻子徐细红正在招呼前来购买泡大蒜的顾客。一会儿,几个来自武汉的顾客提着6坛泡大蒜出门。临走,徐细红叮嘱顾客,“泡蒜水别丢了,夏天喝了可以解暑,治拉肚子可是有奇效。”
王文是鄂州市华容区临江乡临江村2组村民,他说,泡蒜生意还不错,每年要卖近2000坛。
王文是村里较早规模化生产泡大蒜的村民之一。1997年,当时在乡财政所工作的王文发现,外地来的客人,对临江的泡大蒜非常感兴趣。吃过之后,总要带点回家。于是,他便和同村王语木一起做起了泡蒜生意,第一年,便销售了1800坛。因为生意兴旺,这一做就做了20多年。
在临江村,像王文一样加工泡大蒜的农户,有20多家。2010年,村民陈金堤成立了临江大蒜加工绿色食品公司,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起来,泡制出的大蒜白如玉,脆爽可口,远销广州、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等地。“临江种植大蒜、腌制泡蒜有100多年历史。”临江村党支部书记王正新看准这条致富门路,带领村民发展泡蒜产业,目前已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他们种植大蒜,不施化肥,也不打药,种出来的蒜苔杆粗,坨大,绿色安全,泡制后清脆可口,倍受消费者青睐。“村里好多人靠大蒜发家致富,户均大蒜收入在8000元以上,多的三四万元。”倪王塆王又生种了3亩大蒜,每年光卖蒜秧纯收入就有2万多元;陈王涂塆陈松银每年卖蒜秧、蒜苗纯收入3万多元。
王正新认为临江泡蒜市场前景广阔,希望带领村民将大蒜产业做大做强,但遇上了一些发展难题。比如,在满足消费者多种口味方面,用醋、糖泡制出来的蒜,保质期短,不脆爽;在包装方面,用塑料瓶分装,保质期短,易变质;用玻璃坛分装,虽然保质期长,但易破碎,等等。
目前,临江乡政府正与华农大联合研制大蒜深加工技术,以突破产业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