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讯(记者彭翠楠、通讯员李孝政、刘洪浩)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一直是利川市脱贫攻坚的首选路径。今年来,一场消除产业空白村、空白户的扶贫产业灭荒战役在利川打响。截至12月28日,全市九成以上的乡镇分不同层次与市场主体签订了符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长两短”要求的产业扶贫合作协议。“把资源、精力用在产业扶贫上,产业发展链接到贫困户头上,他们的荷包自然就能鼓起来。”恩施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沙玉山如是说。指挥棒下,产业扶贫带来巨大发展红利。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减贫16万人,其中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脱贫的占90%以上。
但一些资源匮乏的贫困乡镇、村组,仍然缺乏发展动能,补齐扶贫产业短板就成为当务之急。今年,市委、市政府开出利川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责任清单,对全市有脱贫攻坚任务的15个乡镇、街道和578个村(社区)提出“五个一”具体要求:一村一个规模种植或养殖基地、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村集体经营公司、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有“一长两短”产业增收项目。
12月5日,全市产业扶贫乡村行活动启动。在利川市谋道镇博云广场前,10个市场主体分别与对口村签订开发利用当地农业资源、补齐产业扶贫发展短板协议。
中台村过去是个产业空白村,当天与满山青花椒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发展花椒产业的协议。合作社理事长陈攀说,合作社在百丈沟和磁洞沟片区9个村要建设8000亩花椒基地,亩产值可达5600元左右。“在选择扶贫产业上,我们着重培育本来、本地、本季产品。”市农业局局长熊玉令介绍。12月15日,建南镇53个村与相关市场主体就“香、甜、苦、辣”四大产业发展签订协议,其中,平镇辣椒专业合作社在乐福、林口片区14个村发展“辣”产业,就是对这几个村过去蔬菜种植基地的市场化整合。
市场主体在灭荒战役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长张涛介绍,产品变成商品,才能实现脱贫的终极目的。全市培育的6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00多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成为贫困农户走向市场的领路人。